你们该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在阳光煦暖的下午,我跟“为中国而教”川渝团队一行7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甚感愉悦。我时常有这样的感慨,每个人的精神尺度是迥异的,而精神尺度相同的人,一生都在彼此地找寻对方。“为中国而教”的青年教师因何而汇、为何而聚?皆因彼此间有相同的精神尺度,有共同的志趣与追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川渝团队的青年教师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生于教学一线的一些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追问,问得深切,问得深刻。在此,我想就他们提出的四个典型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希望对奔驰于教育一线的“为中国而教”的青年教师们有所帮助。
       

    第一问题,高中教师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位老师追问:“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一个学生,一天只知道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属于圈养式教育。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读书尚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道理,何况当今开放多元的社会呢?一位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讲“期末考试迫在眉睫,在这紧要关头,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能说,不该看的书一页也不能看,不能看的电视一分钟也不能瞧”,明显此话违背教育常识,作为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学生的出发点在于激励全校同学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学生的讲话是否传递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听者不同,反映也会迥异。
       

    但就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讲话涉及的教育问题,作为教育中人必须要回答清楚,教师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我认为,教师该培养出心智健全、会学习、乐学习、热爱生命、眷念生活的学生。凡是那些把学生当工具加以训练,然后让学生替自己 “挣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学生观是大有问题的,需要及时加以矫正。否则,将“毁人不倦”,他们越负责,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灵性到哪里去了?
      

    一位老师问道:“临近期末,各科教师的卷子像雪花一样发下去,学生在学习上疲于奔命,他们灵性跑到哪里去呢?”
       

    高考制度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要进行试题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数量的试题训练,需要解题的熟练度、精细度、准确度,否则在高考场上学生会败下阵来。所以,老师用试卷来训练学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那些不经思考,不经筛选就乱发试卷的行为,教师要引起高度警惕。教学经验丰富,以生为本的教师都会精选试题。当下,不少学生越学越傻,越学越呆,实际上是有因可寻的。其一,各科教师合力把学生教傻了;其二,一些学生甘当容器,思想懒惰,自己变傻了。在应试旗帜的召唤下,很多教师站在学科本位的立场上,不断地给学生脑袋里填充知识,学生鲜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少的老师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越平庸越负责的老师,对学生造成的危害越大,可谓“毁人不倦”。孩子们在进校时,双眸明澈,时至毕业,眼神迷离,为何?不少教师站在本学科的立场上,各自为阵,目中无人,灌输知识,学生不呆不傻才怪?面对教师的灌输,学生本身缺乏思考力,在知识获取的路径上过度依赖,照单全收,对教师的设置缺乏本能地抵制。他们沦为思想的懒汉,自己却浑然不知。
       

    我们的教育需要从“人才的培养”转向“人的教育”,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呵护学生的成长,保护学生的灵性。
       

    第三个问题,如何找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点?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身并不矛盾,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训练本身就可以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只不过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下,有些老师的教学手段低劣,教学方法落后,训练手段单一,造成了学生巨大的课业负担。很多时候,学生在同一种题型上打转,机械训练太多,思维训练太少,拘囿学生思想,浪费学生精力。
       

    当下高考制度就决定教育不是理想的事业,作为教师,你在高考的路上没有让学生考出满意的分数,没把学生送进满意的大学。不管你的教育出发点是多么的美好,都会被现实击碎。因为学生不满意,家长不答应,学校不认同。一般意义来讲,中国“人才”出炉有自己的路径:好大学——好工作——高收入。所以,在高中阶段你没能让学生考出一个漂亮的分数,从某种意义来讲你就耽误了学生的前途。
       

    据我一位同事讲她读高中时,高一高二教她们语文的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男教师,他上语文课基本不按教材来,讲一个问题旁逸斜出较多,但刚好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他上课,但班上的语文成绩与同层次班级相比悬殊巨大。高三时,一些同学给校长写信要求把这位男教师换了。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位干练的中年女教师,她上课只讲应试策略,对付考试招招有用。短短一年,她让全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提高了9分,很多同学都如愿考上了大学。
       

    多年后,在高中同学会上大家谈到,对帮助他们提高分数的女教师表示感谢,但对那位饱学之士的男教师表示感激,因为他在课堂上讲的诸如哲学、宗教、历史等看似无用的东西,多年之后长成了她们的筋骨,让她们终身受益。
       

    故此,面对当下的高中教育,你们得向南京师大附中退休的王栋生老师学习,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穿过高考的“封锁线”,又要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如何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认为,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树立三个意识:其一,做到目中有人;其二,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做到手中有法。
       

    “做到目中有人”,就是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首位,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让写满“人”的教育旗帜在心灵的上空猎猎飘扬。对学生要有爱,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不要把学生异化成自己挣分的机器,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教不见了。
       

    某校一位班主任在高考之前给家长发短信:“尊敬的家长,您们可以买一些藿香正气液来预防孩子感冒;不要让孩子因身体不适影响高考,造成我们班升学率降低。”
       

    你们看,这位班主任给家长的短信前半句让家长倍感温暖,而后半句让家长心冷到冰点。这种教育就是“目中无人”,危害极大。
       

    “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我当班主任时,开学第一周,我会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填,把自己想掌握的一些学生信息搜集起来,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还专门为每位孩子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走进学生的心灵,替学生解疑释惑。
       

    “做到手中有法”,就是在教学上要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告诉学生“为什么”。作为语文学科,我特别强调“阅读是写作之根”。我采取的策略是单周拿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推荐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双周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砥砺思想,开阔视野。
       

    “为中国而教”是“磨砺自己、肩负中国”的公益组织,致力帮助农村孩子,更加快乐、全面地学习和成长。当下的中国,有些教师为学生建立的是一堵墙,有些教师为学生打开的是一扇窗。
       

    我希望,“为中国而教”的青年教师们,你们成为学生心灵窗户的开启者和守护神,将那些挡住学生窗户的人一脚踢开,让自由清新的空气飘进学生的心灵。同时,我还希望,“为中国而教”的青年教师们,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勇于面对,全力解决。
       

    你们问我,你们将该去何方?我会指着大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