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道上寻幽处,时有明花拂凡心——高效课堂模式学习有感

(2013级项目成员,任教于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

 

    近来,我又恢复了我的模样,这才有力气拿起久置的笔。


    我生性好动,思想天马行空,笔尖畅快游走,自有一番乐趣。爱动,爱看鸟影,爱抚柳枝,爱活泼的人,爱单纯的水,爱云,爱风,爱车窗外驰掣过的田野山水,爱天地间奔流的声音,它们都能触动我感兴而发,思维随之跌宕起伏。然而,前一阵子,也就是十一节后,我麻木不仁起来。我感到思维像腐朽的石头,像生锈的门窗,整个人衰颓下去,个子都矮了三分,笔也重若千钧。


    初来西乡还是夏天,夜里凉爽宜人。站在学校宿舍的阳台上看月亮,就觉得西乡是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星星,落在这水草丰茂的平地上,渐渐繁衍出一个人类的群落,孕育出一群生命,造就一座朴素的城。


    白天紧锣密鼓地培训“高效课堂模式”,晚上几位同窗变同事的才俊聚于一堂,津津乐道这个令人有点纠结的名词。


    素来喜欢高效,因为性子急,因为功利心强,更因为想让学生学得轻松些,毕竟自己上中学就太累。但又对“模式”厌恶至极,因为不相信成功有捷径,不崇拜任何学说与模式。


    但对于我们这些还未进沙场的虾兵蟹将来说,高效课堂模式的环节指导还是像根救命稻草,第一堂课我就跃跃欲试了。


    刚开学,学生也闲,一张导学案刷刷地全撂倒了,连课后巩固都做了。我高兴呀,一道一道地改,而且自己有见不得错别字的习惯,因此学生的错别字我无一放过,头都没抬,一口气改完厚厚一摞导学案,甚至挨个统计了学生的错别字,自造了统计表。猛然间看窗外,天啊!黑了!再一看表,五个多小时过去了。伸伸懒腰出去吃饭,再回来备课。


    为这堂课,我写了九页的教案,读了导学案中提到的所有初中课文。


    我甚至想好了,怎么跟他们讲“鲁迅,字豫才”的“豫”是“予”字旁,而不是“矛”字旁;想好了怎么强调“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顺序不能颠倒;也想好了怎么证明他不是“教育家”;甚至想好了此处填“作家”不准确的理由。


    但是一堂课总要有个题目有个中心吧,把这七零八散的文学常识教授完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于是,我借一个诗句鉴赏题,给这堂课来了个“诗画一家”的主题,以初中课文《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另一题目有涉及)为导入,让学生回顾欣赏它的过程,尝试总结鉴诗先要会想象诗中内容所描绘的画面,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这四句诗,准备展示。未待展示,下课铃响了。


    上课,想着一节课一张导学案,今天展示完了就赶紧准备新导学案吧。


    于是一来就把讲台让给了各组的展示人。自己则用PPT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鼓励台下同学质疑追问。上节课让每个组进行分工,选出了召集人、展示人、评价员、计时员、记录员等,所以,每位展示员展示完毕,其他组的评价员就予以评价。开始学生并不追问,后来一学生带动,我再鼓动,整个气氛特别热烈,记得彭彦彦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用得最好,一男生追问“那,请问此句中’又’字又妙在何处”?彭彦彦赶紧接招,可怜腹中无字,吞吐不出,小脸囧得通红,赶紧拿导学案遮住脸,像钻进沙堆的鸵鸟,只留下偌大的身躯给大家看。课堂上讲的都是些学过的诗歌,大家越讲越深,越讲越来劲,展示完毕,我稍加总结,下课铃又响了。诗句鉴赏的参考答案还是我后来抄给他们的,帮他们理理答题思路。


    两节课下来,一张导学案,还剩【当堂测试】和【课后巩固】。我渐渐着急了,等到《沁园春• 长沙》上完,我彻底凌乱了。


    这是赏析诗歌课吗?怎么跟习题课没什么两样?!

 

    出鞘便折腰


    “我彻底把《雨巷》和《再别康桥》毁了。”


    刚一回办公室,我就把自己颓然丢进椅子,头枕在椅背上,瞪着天花班,喟然长叹。“张老师,你说这导学案怎么上?像是讲诗吗?课上完了,学生还不知道‘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夏虫为什么为我沉默’;更不知道‘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写的是什么意思!结果我又回过头去串讲诗歌,这是神马事啊!”


    张老师依旧奋笔疾书写“查”字,头也未抬,笑了笑,说:“刚开始都这样。”每天导学案改两道,光“查”字就要写好几百个,当着班主任又带两个班的他总忙得脚不沾地,顾不得接我话茬,我完全能理解。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究竟是刚开始工作都会课堂凌乱呢?还是学生刚上高中都思维不上道呢?还是用了最初的导学案才会这样不堪?


    那天去听另一位新老师的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怎么读书,只是就题论题。我若有所悟。

紧接着《大堰河》的两课相当成功。学生讨论热烈,展示内容丰富,经点拨也能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理解相当到位。我围绕目标调整了题目,上课时把他们的目光抓在书上,拿着书讨论,读着诗展示,我感到满意。我以为学诗就是要读诗,甚至应该是吟诗,怎么能做对了题就算学好了诗?这不是舍本逐末,简单化问题吗?


    学诗刚有了感觉,我又来到了古文单元。

 

    打败我的就是这每天的坏情绪


    如果我还要坚持自恋地认为自己是把宝剑,那一个月的无厘头,也至少使这剑有了刮痕。说无厘头完全是准确的,大多数时候一堂课好也不知道何处沾了花香,坏也不知何处陷了泥淖。


    十一假回来,我突然发现德馨楼前的紫薇花落了。我很震撼。倒不是感伤这流水落花,而是惊诧自己怎是如此麻木!?这两株紫薇花是日日走过的风景,可我几乎从未留意过她们,甚至在她萎靡困顿,将要飘零的哀伤之际,我也未能多给她一个同情的眼神。我不知道我的心是怎么了?发现草木之荣衰,感受白云之呼吸,可谓我的生之乐趣,可是悄悄地,它们都溜走了。留在手上的只有西交大附院的“声带息肉,尽快手术”的诊断建议。


    溜走的还有钱包里的毛爷爷。


    不在身边的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


    像星星洒落天边的是闺蜜好友。


    这天,五班学《鸿门宴》宴中部分,合作探究时,给两个小组分配了“有感情分角色朗诵第四段”,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琢磨人物神态心理,反复练习诵读,可难免有那三四个难伺候的“爷”,不读樊哙,不读项羽,读个旁白也有气无力。搁往日,大可不必为了几个害群之马殃及池鱼,但我浑身着火,借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噼里啪啦把那几个男生损了一通。


    这天,在十六班教室我又莫名着了火,把孩子们呛得心肺受伤。


    晚上,我不住地反思自己,原因罗列出来,凑够了一串糖葫芦的山楂数,发现自己也什么都改变不了。越想越觉得难过,天地无光,日月黯淡,每个人的脸上都是蜡黄的神色,每个人的嘴里都充斥抱怨的声音,每一间教室都拥挤不堪,甚至气味混沌,回到宿舍也觉得冰冷得可怕,头愈来愈痛,把自己扔进被窝,缓缓艰难的呼吸着。


    我想,打败我的就是这每天的坏情绪。


    恰巧,这个时候包校长来听课了。


    “高李方,你看看你上的课!学校信任你,重用你,才让你带五班,这是最好的实验班,你上课一个月了,就这样整?课堂环节乱得……随心所欲,由你满灌!”包校长气得话都说得不甚连贯了。


    陈校长、刘老师都悻悻地站在一旁。因为我这乱七八糟的课,他们也受了牵连。


    我愧疚不已,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让整个年级都遭遇了阴霾。


    这件事说起来还很长,但这次批评无疑就是抛船舟至高空的浪尖,我再怎么后知后觉,再怎么冥顽不灵,也不能继续陷在自己的小哀愁里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很多时候觉得人的前进就是在不断画同心圆,绕了一圈,貌似又回到起点,但实际上已经有所位移。这点滴的位移积累起来,就成了直线的前进。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兜兜转转,越转越明白,明白自己,明白外物。


    重回导学案,我发现了不少问题,这让我很欣喜。


    首先,导学案给我备课提供了纲领,在知识海洋里我不再感到迷惘无依。


    再是,我个人善于即兴思维,缺乏宏观统筹。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对话,火花碰撞火花,真正教学相长。


    三是,课堂环节有了谱系,特别是组长提出“注重学生参与的人数”之后,我在每个环节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展示机会,一来二往,讲台下皱着的眉头明显少了。


    严格使用了导学案,就会发现之前培训反复强调的东西都不是空中楼阁。人类的经验都是相通的,高效课堂模式在国内已有相当可观的经验积累,无疑是我们可贵的财富。


    对课堂的细致,对工作的紧张,使得我整个人都动了起来。隔壁同事都说我“精气神真好”,“容光焕发”,我想人健康的生活状态应该如此——有张有弛,只驰不张,有沦落到“零余人”的危险;只张不驰,可能成那断线的风筝。只是我初上岗位,技生手拙,应该更紧张些。


    我并非说用导学案就“风正一帆悬”,不用导学案就“欲渡黄河冰塞川”。正如学生写新闻稿作业所说的,“高效不高效,关键在思考”。人只有多思考问题才会觉得精神丰盈,教师只有多和学生用心交流,才会体会情感的濡养。


    世事万物,都如鲜花开放,未绽的花蕾永远最美,怒放的花儿虽到鼎盛,也要速亡。目前,我们西乡的高效课堂模式还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要助这新事物的发展。


    放下这模式的议论,我们回归最初的梦想。我们都曾有一个做好教师的梦想,想这梦想与现实,就跟烛火与风响,有的在砥砺中越燃越旺,有的在考验中无声死亡。


    学习新事物,心要先动起来。像星光闪动,给周边人清辉;像露珠颤动,滋润如青草众多的学生;像花须摇动,舞出自己生命的曼妙;像大海中波涛的汹涌,让思想享受狂欢……动,催快呼吸,加添生命,相遇新奇,感受美好。


    动起来了,成长的步子不觉更大了。正如我师傅宁老师教诲的那般——山阴道上寻幽处,时有明花拂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