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第一年(上)


    一年,听起来好像很长的样子,但实际上,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如何结束的。时光,何止是白驹过隙!似乎岗前培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现实却是它早已不真实又真实的无以复加地成了过去——当时,我是有点没反应过来的。而关于上岗前的种种忐忑与期待,更是记忆犹新、仿佛如昨。如今,真正的主体生活都已过去一多半,真的不得不感叹岁月的匆匆。
     

    一年,融合了太多的辛酸与委屈,但也同样有太多的欣慰与欢喜。经历过,知道自己于其中的得失,明白自己从中的感悟,晓得自己今后应该的借鉴,那就够了。因为成长,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话虽如此,能有一点浅薄的文字记录也不无好处,毕竟,记忆总是难逃被时间冲淡的厄运,而我又是如此地害怕丢掉过去,特别是因稀少而更觉珍贵的、相对美好的过去。一年中虽然经历了很多事,但让人印象最深刻也觉得最珍贵的,还是与那些孩子共处的时光。
     

    那时光里包含了太多我们的悲欢,我们的苦乐,我们的拿什么也换不来的点点滴滴。其它的,我都将其称为如此生活的小插曲,如此生活的调味料剂。偶尔的生气,偶尔的委屈,偶尔的不安,再回首的时候却觉得,那些实在都是微不足道的——与那平稳的心境相比——所以这一年的所有,真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唯有心怀感恩之心与尽力而为,方可换得稍微的心安与略有所为。



     

    说起做过的几个项目,其实还有些机缘巧合。关于那个贫困助学,其实是缘起于从CTA申请的那批物资。起初是记者李茜辗转看到此消息(她是通过CTA方面获得的联系方式,当然CTA相关负责人事先征得了我本人的同意),了解到“杜丈子”这一学校的情况,便来电问询学校还有无其他需求,后来李记者又将此事转交给秦皇岛日报,因为该报社一直在做助学方面的公益项目。由于当时刚从CTA申请到一批物资,已基本能够满足学校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需求,所以思考一番之后便与校主任商议,可否借此机会为学校的特困生申请一些助学援助,主任和其他老师商议后都觉得应该可行。于是,主任便对全校单亲及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进行了统计。然后我和谷子便趁着周末及其他空闲时间,对筛选出的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信息,并向村妇女主任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信息得以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年龄、就读年级、成绩(A/B/C/D)、学生情况简介、监护人姓名、监护人年龄、监护人身份证号、与监护人关系、家庭人口、户口类型、是否有低保、是否单亲、学生家庭情况简介、困难程度、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备注等项(为保护学生隐私,在此不便公开孩子姓名)。我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汇总,然后以EXCEL的形式发送至秦皇岛日报的王主任提供的指定邮箱。大约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秦皇岛日报的谷记者等一行人便亲自来到杜丈子小学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为五名孩子带来了每人肆佰元的助学金,以及书包、文具等用品,并到其中某孩子家中做了实地探访,与家长做了亲切的交流,并有专文见诸报端。在此,也要再次感谢秦皇岛日报及其有爱的助学项目,他们为五名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也让孩子们及其家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虽然此次活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也是联系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的一种很好的渠道,也不失为志愿者们开展志愿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此次活动中,我也有了些许的悔悟,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困难或许在所难免,但有句话叫做事在人为,有时候就是要JUST DO IT才行。



     

    从支教事宜确定到假期支教真正开始,还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期间凡凡不断发来短信问询学校、学生、教学设备设施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我也尽可能地做了答复。特别是十位志愿者老师们生活问题的解决,还是经过了一番周折的。考虑到其中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经济本不富裕,为尽量地节省开支,学校决定向村里求助。一向关心学校教育的村书记得知此事后,想方设法提供支持,不管从个人还是村部的角度,他都在积极地尽力而为,在此对年轻有为的村书记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培训期间,部分学生家长和同事也会时不时送些蔬菜瓜果过来,除此之外,剩余所有的花销(主要是食物支出)都由我们12个人共同分担,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心愿,大家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朱爱香 为中国而教2013级志愿者,任教于河北省青龙县杜杖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