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论菜鸟班主任的成长史

  2014级未来教育家项目成员     

现任教于四川省大英县大英中学

    

    01专业的班主任

       

    一直以来都拒绝由一个学生向老师转变,因为总是觉得做一个“学生式”的老师应该更容易与孩子们接触吧?然而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高度”的改变,让我看到了,七十多个孩子眼中的渴望,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得变成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然而什么样的班主任是合格的、专业的班主任呢?

       

    于是我第一次以一个教师的思维来阅读一本书,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曾经在大学也读过,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学生的猎奇。于是孩子们军训学着做一个高中生的时候,我就开始学着做一个班主任。开学的前三周,我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花在了这本书上。


         

       

    在这本书上,我第一次整体的感知到了什么是班主任;作为一个班主任到底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值得一提的是王晓春老师借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将班主任分为了三类: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于是我对照自己给自己了一个评语:尚未知之,已然好之,但求乐之。

       

    同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整体总比个体更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在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这件事或者这么做对班级整体而言有什么影响,而绝不能只看到对当事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或许这样做对极个别的孩子是不公平的。但我们毕竟是一个班的班主任,而不是某一个孩子的父母。

       

    然而或许是上天对我的惩罚,惩罚我迟迟不愿意进入角色。由于太多的时间用到了读这本书上,我错过了对班级最重要的观察期(后来学到的),所以我的班级迟迟没有进入正常发展的快车道。这是后话了。


    02什么是班会课 

     

    军训好过,陪着孩子们流汗就好了;课好上,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我能遍访名师。然而望着课表上那红果果的班会课,我懵了。这咋办?高中的记忆早已随时间的流逝化为成长的力量;大学倒是学过团体心理辅导,但那不是班会课啊?问身边的老师,得到的答案无非就是“讲讲事,玩一玩,闹一闹”。然而直觉告诉我这不是班会,班会肯定还有他更深层次的意义。

      

    于是我想起了贾高见老师,那个在暑期培训中最吸引我的老师,可以说是他让我第一次认识到班主任其实可以过的很幸福。我想起了他临场发挥,策划的关于早恋的班会课。我想起了他推荐的他自己的《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于是立马当当一下,顺手也买了郑学志老师的《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技巧与优秀案例》,对照着看,印证着学。

     

    通过几天的强化学习我终于知道一点班会课的基本定义和开展方法。在《小活动·大德育》中的“班会是班级育人的方式,是品德自我构建的平台”成为我对班会的定位;“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不住,做过的就理解了”成为我设计班会的中心思想。



     

    在两本书的理论指导和案例示范的帮助下,第一学期的班会课我几乎都能“应付”,其中有两堂是自我感觉比较好的。《我的未来·我来DIY》是在学生刚刚度过对高中生活的新鲜期之后,对自己的高中生涯到底要得到什么开始迷茫的时候开展的。这次班会是以《小活动·大德育》中的一个课例《DIY我的目标》为蓝本改编的,模仿的气息很浓,但是最后感觉还是不错滴。 第二堂是在期末考试前夕,可能是自己太过强调成绩了,所以孩子们都将心思花在了复习上,于是很多班级事务就没人做了。于是瞒着领导带孩子们到操场上,以一个人椅的活动,告诉他们集体的利益是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承担的。 


    03我要换一个组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些新教师就是在将当初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复制”到我们学生身上。所以一旦我们没有经历过,而需要我们直接在孩子身上“创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点点茫然。对于小组建设,我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以前我们只有为了收发作业方便,以座位为依据分的自然组。然而学校推行课堂改革,需要以小组为课堂单位,就感觉有点抓瞎。当然大学也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理还是懂的,但是没经历过就是没经历过。于是乎在简单的请教过几位老教师之后,就自我感觉良好,然后简单的分好了组。可是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分组不久,我就发现,各小组内部有很多不协调的声音。刚开始还没有引起我的警惕,总觉得磨合一下自然就会好的。直到陆陆续续好几个学生来找我说“我想换一个组”。我才意识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在群里老师的推荐下我买了,覃丽兰老师的《打造高中卓越班级的42个策略》,认真的学习其中关于小组建设的那一章。尤其细细的品味了覃老师对小组文化的建设。于是在覃丽兰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小组建设的补救工作。



    第一步:组名诞生给各自一个饱含深意的组名。在几经“磨难”之后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组名新鲜出炉了。“Night elf”要积蓄力量成为“最强王者”,因为他们相信“胜者为王”;“梦之翼”带着“梦想起航”,用自己“浴火的双翼”浴“fire”重生,定将主宰“Our world”;“runner”在“星宿”的指引下将成为如“sun”般耀眼的“winner”(加粗为各组组名)。在组名的确定过程中,小组成员进一步了解的对方的精神世界。


    第二步:集体亮相以一个集体亮相,在给定的时间内,在完成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小组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风采。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意识到,我们就是一个小的集体。

    第三步:化问题为动力双重制度,引导小组内部成长,外部竞争。小组内自己制定自己的规则,相互监督促进成长。班级建立小组考评机制,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第四步:化问题为动力之前孩子们以各种理由想要换组,这些问题就是我小组建设的宝贵财富。我分组收集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带着他们逐一解决,风雨过后,我们发现,天格外的蓝。

       

    或许有人认为补救的总是没有第一次就完成来的好,但是,我想或许正是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所以今天我们才格外珍惜天边的彩虹。

    



    04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我学习了梁岗老师的《创建幸福教室的35个秘密》,初步建立了班级文化标识。

     

    为了优化班级制度文化,我学习了赵坡老师的《班级管理实战指南》,改写了我们的家规。

      

    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比较”中失去信心,我学习了郑学志老师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书写了我们的名班梦。

     

    为了更好的与学生家长沟通,我学习了郑学志老师的《与学生家长“过招”—班主任的家长工作艺术和技巧》,和部分家长形成了“教育统一战线”。

      

    班级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深入思考,我学习了赵坡老师的《班主任如何带好差班》。

     

    ……

         

    新娜姐说:“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新手一上来就面面俱到,也别对自己要求太高,问题来了,解决就是了。”我的成长就是遭遇问题,然后向大师学习,然后解决问题。但是宝花学姐说:“教师的成长是以学生为代价的。”我只希望在这些大师的带领下,我们能尽快的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少付出一点代价,因为学生的一点代价可能就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朋友们,多读书。书或许因为并不了解我们的具体情况,所以给不了直接的答案,但是它至少能在我们面临问题时给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

   

    祝大家如梁岗老师所说:践行幸福教育,做阳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