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家访观察记

2014级志愿者老师项目成员   任教于贵州省牛棚镇营山小学

 

    

    来到这里半年多的时间,终于有时间利用两周周末走访了班里面十几个学生家。有很多收获,也很多感动。


    没有一家铁厂的铁厂


家访的地方叫做“铁厂”,一个在百度地图上根本搜索不到的地方,大概位于牛棚镇营山村的西北方向,就在这里,住着我们班十几个学生。


走了接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后,终于来到了这里。孩子们看到我都很高兴,十几个人笑着跳着带我走在村子的小路上。由于还没过农忙时节,很多家长都在地里干活。


虽然这个地方的名字叫铁厂,但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一家铁厂,附近也没有,关于地名的来历我也不清楚。不过铁厂的整体经济状况并不好,可以说是附近区域最穷的地区之一。牛棚镇由于土地贫瘠,因此大部分地区都种植烟草,相比于种粮食,种烟草对水土的要求更低,同时作为经济作物,烟草还可以提高收入。但在铁厂,土地已经贫瘠到连烟叶都长不出来,因此大多种植的都是玉米、土豆这样的高产同时又对水土要求更低的农作物。即使这样,和周围地区相比,铁厂的产量也要少很多。因此在铁厂,大部分人家里种的粮食刚刚够自己家吃,剩余的粮食一年能卖一两千到四五千,这差不多也是全家一年的收入了,勉强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和很多地区不同的是,铁厂经济条件虽然差,但外出打工的人却很少。也许是乡土情节很重,不舍得离开,也许是畏难心理,感觉出去后很不适应又没有能力赚到钱。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继续留在家乡。


铁厂是一个苗族聚居区,也有少数彝族。在跟当地居民聊天时,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本民族文化的沿袭与传承并不到位,汉化程度很高。一个苗族妈妈告诉我,他们过的最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而年轻人早已不了解也不怎么过苗族的传统节日了,偶尔过节也是村里出钱组织时才会参加,但这几年村里也很少组织活动了。


文化的缺失,似乎让他们的生活缺少了一种动力,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美好的期望,这也许和平时缺少精神寄托有关系。



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自己照顾自己


虽然相较于其他地区,铁厂的留守儿童较少,但仍值得关注。此次家访中就有一位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的苗族学生。学生家庭情况一般,很多摆设都比较陈旧。家里除了一个哥哥和姐姐外,没有一位大人和他们一起生活,所以孩子们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当然,除去洗衣做饭等日常生活琐事,孩子们还要担负起当地每个家庭都需要做的各项农活,如收种庄稼、喂猪等。我看到他们家里养了十头猪,想必平时的喂养工作全靠姐弟三人。爸爸妈妈也只有在每年种地的时候才会回来帮他们把庄稼种好,然后继续去打工,他们一年中在家待的时间非常短。对于农活其实我没有多少经验,因此无法判断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加起来算不算多,但孩子们笑呵呵地和我说事情很少。也许是他们习惯了,所以真的不觉得事情多、不觉得累,也许是他们不愿意把心中的想法暴露在别人面前。


跟孩子聊到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时,很惊讶地发现,他喜欢的竟然是奇幻剧。之前家访时了解到的,一般男生都比较喜欢看熊出没之类的动画片,女生则比较喜欢看言情剧。相较于其他孩子,这个男生的思维和想法显得更为成熟,或许他是一个想象力更为丰富、更喜欢探索世界的孩子,喜欢思考,喜欢想象,而我后面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平台。


“我只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其他的我来做就好了”


家访的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突然一个小男孩和我说,之前有一次他和几个人捡到了一箱面包和香蕉,那次他们吃得好饱。听到这里,我明白他家里的情况不好,这可能是他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了。看着他一脸的兴奋和满足,我还没来得及说点什么,旁边一个学生立刻对我说:“他是在贵阳垃圾场捡的东西!”当时我的脑子一下子没有转过来,走了两步后接着问了一句:“你和谁去的?”小男孩回答:“和爸爸妈妈。”简单沟通后了解到原来这是小时候父母带他去贵阳打工时发生的事情。想想其实也不难理解,可能是刚到贵阳,他们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一技傍身,找工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找到了收入可能也不多,因此日子肯定会过得很艰难,而贵阳的花销又比在村里高出很多,迫于生活的无奈只能如此。但我相信,如果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这绝不会是一个优先选择。


之前去小男孩家里家访时,他们全家人都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煮了好多鸡蛋。我知道,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当时拿得出来的最好的招待客人的东西了。剥开温热的鸡蛋,一口咬下去,是一种苦涩、心酸、但又甜甜的滋味。


和父亲聊天的过程,基本可以显示出我和当地一些有些文化或有见识的家长沟通时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提出的共同期待:生活很多时候比较艰难,期望孩子学习好,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因此只能把对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聊到家里情况时,小男孩的父亲告诉我,家里面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辍学了。巧合的是目前正在上学的姐弟两人都是我班里的孩子,于是追问了孩子辍学的原因,心里盘算着要怎样说服他让孩子们继续上学。但父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告诉我,两个孩子都是主动辍学的,上到了初二,二姐学习差一点,大姐成绩基本上能保持在年级前十名。然后他又说了一句让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震惊的话:“她们自己和我说不读书了,家里面这个情况,她们还要给我添负担,所以不想读书了。”


之后他接着说道:“我跟她们说让她们好好学习,其他的我来做就好了,但我说不过她们……”一边说一边重重地叹了口气。


“那现在在做什么?”我问。

“打工。”

“在哪儿?”

“大女儿在浙江,二女儿在广东。”

“做什么呢?”

“还能做什么,在皮鞋厂打工。”


仔细想想,两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女孩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打工,身边没有亲人,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必然太多了。说到这里,我唯有沉默,因为脑海里能想到的安慰的话突然都变得苍白起来。


整个家访过程中,父亲多次提到了希望我能多帮助两个孩子的学习。每说到这个时他那原本暗下去的眼睛就会突然散发出神采,他希望我对两个孩子管得严一点,不断重复着“我只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其他的我来做就好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他闪动的眼角和紧握的双手,想必他在极力控制着自己起伏的情绪,不让别人觉察。


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于现状的自责和无奈。其实,很多当地的家长一直都在经历着这种无力、无奈,而这种状态所表现出的行为则常常会被老师们误认为是不负责任、不管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的这些行为都是对的,事实上还是存在着真正不管学生的家长。但如果了解到这些原因后,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更宽容,也会更容易解决和家长沟通的问题。



大自然中属于孩子们的快乐


之前,孩子们兴冲冲地和我讲过铁厂附近有一个“天山”,能看到“黄河”,于是家访结束后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就浩浩荡荡地向天山进发了。爬山前孩子们说要爬一两个小时才能到,但可能是一路上说说笑笑的缘故,大家走得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到山顶了。站在山顶的大石头上,抬头是蓝得透亮的天空和棉花似的云朵,远眺是平静美丽的村庄,转头是打打闹闹的孩子,感觉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


笑闹间,听到孩子们说过段时间下雨时他们就会到山上采蘑菇,采到的蘑菇最好的可以卖到一百多块钱一斤,听得我真有种想在下雨天到山上采一筐蘑菇的冲动。冬天的时候他们还会在山上捉野兔。每当大雪之后,顺着兔子的脚印一路追去,十有八九就能捉到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听着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些动人的场景,我恨不得立刻加入到他们之中。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大部分鸟窝都在树上,但和孩子们一路走来,草丛中、荆棘掩映的土坡上都发现了不少漂亮的鸟窝,此外还有松鼠窝、画眉鸟窝、蓝色的鸟蛋等等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东西,让我惊奇不已。但更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喜欢到处找鸟窝,却不会掏鸟蛋或直接把鸟窝拿出来破坏掉,而是十几个小脑袋聚在一起围着看鸟窝,一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是什么鸟?有几颗蛋?很漂亮耶”,一边兴奋地来回比划着。


下山时我们并没有走来时的路,孩子们带着我,从密密麻麻的植物中开辟出一条窄窄的新路,不断向前。这个时候的我,完全不用担心,只要全心全意地看着他们带着对未知的新奇和探索,对未来的期待,一直走下去就好。


后记:


回去的路上正好赶上给新的申请者面试,孩子们就在我身边跳着笑着,从路边捡花草编一个花环,追逐着、嬉戏着。后来才听说,那个申请者在之后的面试中特意提到,她被我的热情和快乐感染了。其实哪里是我在用热情感染她,我不过是像镜子一样将眼前学生们的快乐传递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