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说 | 家访,一座抵达孩子内心的桥梁

编者

af0315cbce8cb9acccebf9be9aae536d.jpg


曾经经历短期支教的孔维琛老师,与乡村学生的一次短暂相逢让他看到了支教的无奈之处。来去之间,那些细微的改变似乎渺茫难以可见。


而今启程两年支教,与孩子们的长期陪伴中也让他意外地看到了家访的重要与意义。那些过往的寂寞与无奈,也在遍撒的阳光下得到一些消融。



// 家访,支教之旅的意外收获

支教到现在,面临了各种挑战和纠结,收获了各种感动与改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家访了。


曾经认为家访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活动而不愿意去进行,但随着支教工作的深入,我见到了孩子们在家看到老师时的欣喜与激动;我们接过了孩子们亲手摘来的水果,亲手倒好的水;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的重视,以及一个个家庭的温馨的氛围。看到了孩子们家庭情况的同时,也找到了孩子们会有特殊在校表现的部分原因,并能或多或少想到并实践一些应对办法,让我逐渐发现了家访的重要性。



意外的家访,意外的收获


起初,得知要牺牲周末时间来家访时我就直接拒绝了。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一天要上7到8节课,休息时间是很有限的。再加上我班级的学生问题都不大,至少,不影响学习,也不太影响未来,所以我也觉得没有家访的必要。但是,当地老师平时的热情好客,以及搭档志愿者教师的耐心讲解,让我也不好意思再不去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满怀怨气的第一次家访。


幸好,人心隔肚皮,才不至于让孩子们看到我满怀怨气的心情,也不至于辜负了孩子们在家见到老师时的真诚与热情。我并不信奉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觉得人一代更比一代好。但,孩子们伤心则哭、开心则笑的真实,确实让我感到放松和喜欢,觉得人与人之间,本应如此。当然,也可能是他们不知掩饰,或不会掩饰吧。讽刺的是,因为喜欢他们的不掩饰的真情,我却要用“掩饰”来隐藏自己的怨气。虽然,这怨气马上就被孩子们的笑容所消散了。


05c65c76a5bc1c4abf9fdbcc6cae7ef9.jpg

图 | 家访路上的意外发现



曾经的无奈,当下的抉择


其实,我也知道在家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以去尝试这解决孩子们的家庭问题,来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但我又有多大的本事能解决别人的家庭问题呢?我又有多大的自信来让家长按照我的意见去规划孩子的人生呢?


在大三的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贵州支教过。当时的我们呀,左手拿着人生哲学,右手掂量还没到手的高校文凭,嘴里喊着“让世界为孩子们变好”。活脱脱就像天上下来的普罗米修斯,要把自傲的火种洒向人间。我们确实能做到家访后让家长半夜来找我们继续聊人生。可是结果呢,我们一个月后就走了,并没有改变什么。


而现在我来支教,确实有两年时间,但又能做什么呢?说不想浪费休息时间去家访,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对自己过去自傲的羞耻,以及无能为力的赌气罢了。好在家访过程中,我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能为力。


80fb8609299aee6aaf601df4e2ae41ea.jpg

图 | 家访路上



改变的开始,故事的延续


我的班上有一个男生,聪明,有点顽皮,成绩很好。但他的幼儿班老师说他表面看起来很听话,背地里却有很多小心思。而我观察他的眼神,也是在聪明之外发现了一些胆怯和疲惫,这种眼神在每次放假回校后都尤其明显。他每个星期一他都无精打采,听课状态很差。一直以来让我觉得他的家庭情况值得调查。但无奈,为过去的经历所累,一直没有调查下去的动力。刚好趁着这次家访去看看。果然,在家里看到了他那个四年级的哥哥,传闻中会经常欺负他,指挥他去欺负别的小朋友,不照做就会打他。而他看哥哥的眼神,就是每次周一带到学校的眼神:怯懦中夹杂很多疲惫。可能是出于一名老师对学生的强势吧。我马上就把老师经常对学生使用的“恐吓”施展在了他的哥哥身上。


根据之后的调查了解,还是挺有用的。最近一次他把我买的一个喷水壶不小心推下二楼,本来我是不知道“凶手”的。但他的“过分殷勤”中所透露出来的愧疚还是出卖了他。但“愧疚”所彰显的他的改变确实让他的老师欣慰了。


另一个孩子则表现为攻击性很强,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都会对老师说“我讨厌你”;无论是喜不喜欢配合班干部的管理,都会先说“我不”。为此还气哭班长好多次,很影响他的人际交往。他在漫画课上画自己的家庭,在他的画中,发现家庭成员不是在打架、砸东西,就是在哭泣或者生气,全部都是负面情绪。所以我猜测他应该是在充满负面情绪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所以他除了攻击别人,没有学会其他和别人沟通的方式。这次家访中果然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当然,家访中不能交流很多缺点与负面的东西,也就只能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刻意展示一些柔和的沟通方式,或是多去让他体会人情温暖。之前了解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知道拥抱可以使人感受到温暖。所以就考虑发动他的同学们进行“拥抱行动”,希望有点用处吧。


但,我只是他一二年级的老师,等到了三年级,又会发生什么呢?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度过的。或许我可以和他的三年级班主任联系一下,多多关照这个孩子,但不知道这样有没有用处。



// 家访,抵达孩子内心的桥梁

家访成为了我支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早就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的任务了,而是与学生及其家庭建立联系的桥梁,以及互相了解的过程。通过家访,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08d134954641718510c3acea9b789039.jpg

图 | 一起跑步暖暖身子 


而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也一定程度上解开了我的心结,化解了许多从“让世界为孩子们变好”落为“愿世界为孩子们变好”而产生的不甘。鲁迅先生说过嘛,“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借由本次家访,认识到了自己也还能做出一点影响的,算是终于消除了一些过去积累下来的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