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牺牲?体验生活?不,渡人者自渡


编者按

去支教是渡人吗?是,也不是。张老师初次踏上乡村的土地时,与你我无异,怀着满心“给予”的渴望。然而,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在与“不够进步”的老教师的交流中,在与孩子们的无数次“过招”中,她慢慢发现,原来,发现美的眼睛,从来都不只是向上看,还需要谦卑地蹲下身,才能获得完整的天地;原来,渡人者自渡。

渡,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济也,从水度声。徒故切。

——题记

2019年11月29日,这是我来到巧家的第93个日子。最开始,我带着志愿者教师的身份来到这里。过往的些许经验与米粒般丁点儿大的荣誉令我带着高姿态踏足这片土地,认为自己是渡人者。但无数次的经历带来无数个成长后,恍然大悟:渡人者自渡。

01
向当地老师取经



记得在岗前培训时,很多小伙伴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与当地教师相处?特别是一些拥有着传统教育思想的老教师?其实这个问题,在来支教的学校以前,我就得到了非常接地气的建议。岗前培训开幕式上,南姐分享过一篇钱理群先生在TFC2012年岗前培训上的讲话——公益的力量。当时觉得钱老这番话讲到了我的心坎儿里,所以细细拜读了五六遍。文章里面,钱老有一段话是这样讲的:



当然这有个问题,要怎样看待这些底层教师,我想你们将来要去农村支教,你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看待这些教师。你从表面上看,特别是带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去看,你会发现这些教师很多问题,很土啊、很愚昧啊、知识有限啊、很粗暴啊等等。但是你要记住,不管他们多么愚昧,有多大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是他们在支撑。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教这些农村孩子。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孩子受不了最基本的教育。所以这就有一个怎么看人的问题。你们到农村去的任务,首先是怎么向农村的老师学习。当然前提是正确对待、看待他。如果你用居高临下的眼光看,那你会觉得一无是处······你要善于从看起来很落后、很愚昧的人身上,看到他闪闪发光的东西。你的任务是去发现这种闪光,向这些闪光的东西学习,同时帮助他,把善的东西发挥出来,去扬善。因为大家要知道,最后解决问题是靠这些农村教师。你自己去呆两年,你能改变农村的问题吗?最后农村教育要靠这些老师。


带着这样的理念来到当地老师中间,但看到当地老师老的老、小的小,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偏低,内心多多少少有些高姿态,认为自己就是来改变现状的。但一个故事的发生对我的既定认知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让我第一次真正对这些当地老师有了新的认识。

来到学校一段时间后,我与孩子们都度过了彼此的观察期,问题也就陆陆续续出现了。教学上的,班级管理上的,问题的多与杂让我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连续几天都没有好好上课,对我们班的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们学校是一个单小,类似于教学点,所以当地老师很少、课量大,而且平日还有农活要做,却能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张弛有度。我非常好奇,遂花了一周的时间,只要没有课,就搬着我的小凳子去各个老师的教室听课,经老师们同意后翻阅他们的教案、试卷以及班级管理手册。一周下来,收获反思记了满满一个笔记本。

我不否认当地老师在管理和教学上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但正如钱老说的,中国的教育是他们在支撑!他们的持守值得我学习。一周下来,他们并没有像我此前想象中的倦怠,而是在竭尽全力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他们面对学生问题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而且农活忙的时候也能很好地规划调整,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避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警醒,我是一个不太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在合理分配时间方面也亟需改进。

老师们的教案和上课方式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我们校点负责人吕老师的教案令我刮目相看。我常常以忙为借口很简洁地写教案,可吕老师在开学一个月里已经把一学期的大致教学进度和教案非常仔细的制定好了,每课和每个单元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很接地气,还在每个单元后出好了练习题和试卷。他不会用电脑,所以没有很多新颖的教案,但一笔一画里皆能体会他对教学的态度。练习册的使用时间与方法一直是我的心病,而大吴老师恰到好处地把练习册与课堂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令我受益颇多。一来二去,与当地老师关系建立好的同时,自己也在当地老师身上吸取了很多经验,去粗取精,融合在自己的教学方法里,形成自己独特而又接地气的教学风格。

受益匪浅的同时,不禁让我感叹:这段时间,说是支教,其实在教学态度及方法上,我反倒是收获更多的一方,惭愧惭愧······

1599633075878604.jpg   1599633103911325.jpg


02
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最近对我们班孩子说:“谢谢十五颗小星星陪伴着我这颗暗淡无光的老星星,正因为你们璀璨光芒的照耀,使我努力起来,重新迎回属于我的光芒······因为你们,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1599633171406760.jpg



记得在跟孩子们讲《搭石》这一课时,在黑板上写生字“衡”时,其实当时我的笔顺是写错了的,而且还跟同学们强调这个字的书写顺序。后来在我收上来作业本里,孩子们却是另外一种笔顺(因为我们班有做生字卡片的习惯,而且生字小老师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讲过了。)当时我很诧异,怎么全错得一样?我拿着字典一查,发现是我自己写错了。第二天,我在课堂上跟大家道歉,说我昨天写错了并且也讲错了,请同学们原谅。孩子们说:“老师,没关系,我们看您昨天讲得那么投入,不忍心打断您,就让您继续讲了。”我听了哭笑不得。这件事情以后,我有意识注意自己的笔顺笔画,发现我好多字的书写都有问题。由此发现小学语文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轻松。包括后面跟孩子们讲阅读时,才发现自己的阅读量也不够。

为此,我对自己做了几个调整:第一,我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打印了一份,有事没事就拿出来仔细研究,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做到心里有数。第二,把拼音表认认真真写了几遍,包括声母韵母的书写顺序;还有全部偏旁部首的名字、书写顺序全部一一写了下来;以及300个基本汉字的笔顺笔画依次抄写了两遍。第三,晚上熬夜在三个月里阅读了61本小学课标要求的阅读书籍。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群小天使,我真的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学习这么多东西。

还有一个小可爱,也是因为他,让我有了自己想探究的课题方向。我记得在岗前培训期间,有点帅的高老师分享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爱+专业才不会好心办坏事,如果只带着满腔的热血去,很有可能会办坏事。这个小可爱不太爱说话,是我们班一个非常腼腆的小男生。有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不交作业,我找他谈了心,也在他姐姐这边了解了他的情况,可以说威逼利诱都实施了,完全没有任何效果。我真的没辙了,朋友推荐我看了一些教育心理及班级管理的书籍,收获良多,刚好当时有收到张世宗教授在微信上推荐的一篇文章“真正的因材施教”。让我明白,原来学习也是有风格的。每个学生过去的经历会塑造他们大致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从哈佛教授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延伸出去,根据不同学习特点,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三种不同学习者。也有不少人是混合型的,但总有一种是更加主要的类型。里面还举了一个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风格的差异:如果你要问路,你是更加喜欢别人画一张地图呢?还是喜欢别人说给你听怎么走?

这让我想起这个小男孩本来就不爱说话,我还经常找他聊天,他内心可能比较讨厌这种方式。我停止了对他的过多关注,也没有找他谈心了,而是观察他平日里爱干什么。我发现他的学习风格偏向于视觉型,他特别喜欢看书,别的同学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时,他就安安静静坐在旁边看课外书。放学、课间,有时我也拿本书坐他旁边一起看,有时还与他一起看同一本书,我发现他很会观察,他总能在我也看完这页的时候准时翻到下一页,很可爱的孩子。为了防止自己把学习风格变成又一种贴标签,我与他常常探讨书籍里的人物,让他多说说话,鼓励他多交叉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多使用多种感官学习。慢慢的,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他的作业本,按时完成,而且保证质量。最近他给我写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令我瞬间飙泪: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本来想着毕业时才讲的一句话,我想提前给您讲:我爱您,芳芳老师。

这个事情令我深思了很久,我继续观察我们班其他孩子,逐渐找到他们的学习风格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与他们共同制定属于自己的独家学习方案。

何等感恩遇到这群小老师,因为他们的督促,每天都能听到自己生长的拔节声。

1599633227849831.png

收到的近两百封信

03
队友的指正


“张老师,来说说这个:刘奶奶爱喝榴莲牛奶。”

“张老师,难(lan)受还是难(nan)受,蓝(nan)天还是蓝(lan)天?”

“张老师,一个鱼,是不?啧啧啧啧······”

“张老师,终于知道你们班学生为什么n和l不分了,还有量词为什么滥用。”

······

学期第一个半月,天天被调侃,其实现在也还有。跟一个上海人和一个学语言学的广东人在同一所学校,早就奠定我“悲惨”的命运了!受方言的影响,我平时说话和讲课时如果不特别注意,确实常常n和l不分,还有一些量词均被我用“个”代替。为此,我的两队友从不放过我,天天调侃我的普通话。每次当地老师夸奖我的普通话时,他俩就在旁边狂笑,令我十分心虚。

说不生气是假的,但说实话,蛮感谢他们的,我确实发现了自己在语音和量词上的漏洞,特别是我还在教小学语文,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对孩子们打基础很重要。生气归生气,我常常向他们请教拼音的正确发音,自己也在网上浏览了很多教程,在房间里偷偷练习,然后去班上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夸张的发音及表演经常令孩子们哈哈大笑。一笑一闹之间,我和孩子们的语音和量词共同进步了很多。

当地老师、学生、家长、队友、一草一木·······均是我师,我渡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自渡。生活总是能赋予我们诸多的惊喜,欢笑有之,悲伤有之,用心感受到的一切都将成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常常教导孩子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但需注意的是,若这双眼睛总是向上望,看到的世界不是完整的,还需要谦卑地蹲下身,往下看看,才能获得完整的天地。

志愿者教师,这个身份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应该是我们更努力学习的象征,就像袁辉老师分享的,支教从来不是牺牲,也不是体验生活,它就是生活,如呼吸般自然。所以不必带着救世主的心态来到支教学校,因为我们在努力影响这地的同时,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筋骨,成为我们一生重要的精神基地之一。

常听前辈们述说:经年过后,再细细回想,这两年还是自己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因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我们的足迹。心中对这两年支教生涯,不禁有了更多的期待,愿自己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砥砺前行,无悔青春。

159963329973597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