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老师区别对待、忍受校园暴力
到遇见改变一生的好老师
那个曾在黑暗里孤独的小孩变得明亮勇敢
想要成为良师、坚持做良师的初心
像种子一样在心中发芽
她相信乡村孩子更需要好老师
长大后就成了“你”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到农村任教
为乡村孩子打开更多可能性
我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四口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和低保维持生活。
我对“贫穷”这个词特别敏感,生怕别人知道我穷。 因为穷,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八岁才读一年级;因为穷,我被同学欺凌。
虽然穷,庆幸的是我成长在一个父母对孩子、对教育非常重视的家庭。小时候吃不起肉,但每逢做肉食,餐桌上的肉全在我们兄妹二人碗里。爸妈省吃俭用也要为我们订上几本杂志,买书也绝不含糊。也许是父母的培养,我喜欢文字,也爱读书,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然而等到小学二年级时,因为家庭变故,成绩急剧下滑,老师的区别待遇加上同学的孤立冷落和校园暴力,让我变得十分孤僻内向,创下了三个月在学校不跟任何一个人交流的记录。
等到了四年级小班额改革,我成了那个被“扫地出门”的学生。当得知被分出去,我心情十分复杂,感觉即将从一个火炉跳进另一个虎穴。我独自一人多次过新班级门口而不入,眼看着报名快要结束、大家都快回家了,终于踏进了这个新班级。
做梦都没想到,我会遇到改变我一生的老师。
新班级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是两位女老师,见我进来,便热情打招呼。
面对新老师温柔地询问,我低着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说来就来。
没想到的是,年长一点那位辅导员竟然为我擦干眼泪、整理乱发。两位老师陪着我哭完,然后温柔又耐心地给我办理入学手续并安慰我。
开学不久,她们很快发现了我在语文方面的天赋,指导我参加作文比赛,鼓励我写稿向广播站投稿。我的作文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获奖名单里、出现在学校橱窗里、出现在校园广播站播音员的声音里。
我变了,开始喜欢拿着难题去问老师,也敢在一些集体活动抛头露面。
到大学机缘巧合进入师范专业,两位老师在我心里种下的种子发芽——我想要成为良师、坚持做良师的初心。
等到大学毕业,要到农村去工作,最初我是抗拒的。本来就对“贫穷”避之不及,偏偏还要到贫穷的地方去。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到农村任教,“也许农村教育并没有多难”,我这样对自己说。
然而,当我得知学校英语听力靠人工口念时,我惊讶得眼睛瞪得像驼铃。教学设备落后,多媒体设备经常出故障。
作为学校第一位专业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原本想大施拳脚,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学习。然而现实是,“历史这科书念一念,重点划下来,期末考试前让学生狂背就行”,成为师生默认的共识。而很多学生比老师更快放弃自己,懒得听课,懒得完成作业,懒得去想未来。
我陷入了自我怀疑,难道所学知识只是教我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只会机械输入的人吗?我还是不甘心,我希望能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发挥每个学生潜力,真正爱上学习。
但是在缺乏前辈指导、同辈支持、资源匮乏的乡村,我有点无力,不知哭了多少次,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偶然,我看到中国年轻女科学家颜宁的一篇报道,她说“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可能固步自封而不自知”,这句话一下子敲醒我,我告诉自己:我要走出去,引进来。
是的,我这样做了,坚定地向“为中国而教”未来教育家项目提交申请,并顺利通过筛选。
2019年岗前培训合照
在2019年参加为中国而教岗前培训,我受培训师孙明霞老师的启发,回到学校后开始历史创意作业的实践,开启一场属于历史学科的作业“自助餐”,包括思维导图、历史漫画和历史文物仿制品等,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燃烧着他们的“小宇宙”。
创意作业实行之初,交上来的思维导图思路混乱;历史漫画没有主题,歪歪扭扭的火柴人看不出和知识点结合在何处……满满的挫败感。但是有学生说:“孙老师的课上没有弥漫严肃的气息,最重要的是布置的作业可以供我们选择,这非常好。”这让我很受鼓舞,并坚持下来。
我开始做更多努力,在班上多遍讲解做思维导图的方法,展示优秀作业;给不会做的同学单独“开小灶”,手把手教;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历史漫画,教给学生历史漫画的设计方法;把大学里参加历史道具大赛的“文物”图片给学生展示,鼓励同学们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进行创作,做历史文物的仿制者。
而学生在悄悄发生变化。
原来不自信的小A因为做“文物”被我表扬了几次,他在历史课上变得越来越敢思考、敢发言;上课经常开小差的小B 居然主动问我一些生僻的知识盲区和课外补充;从前偶尔交作业,且作业质量差的小C有板有眼地画起了历史漫画;小D会和我讨要评语“要写满30字!不写满30字我就不理你了”,我也很乐意满足他这个霸道总裁似的愿望。
一份创意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巩固和延伸,而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师生联结。它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无限可能性,给TA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未来。
我更加相信农村学生需要好老师的陪伴。
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短板,必须重视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可是农村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于是我自学心理知识,通过为中国而教引进日慈公益基金会的心智素养课程,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
有的孩子烦恼无处诉说,我是他们的“树洞”;有的孩子有成长的焦虑,我可以做和他们做书信联接的笔友;有的孩子有青春的小秘密,我是和他们相互分享的大朋友……
学生反馈的收获和成长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这让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至此,我已经在这所乡镇学校工作两年多了,我现已经放下要逃避贫穷的执念,因为这里虽贫穷,但,这里也需要我!
身在井隅,心向星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