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故事

把家长会当成一首歌去准备

李湘儿,为中国而教2022级未来教育家。 “信任与支持”是这场家长会的共同旋律,虽然我们各有所需,但要歌唱的主旋律却是一致的——我们都无比的渴求,能够步伐一致地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志愿者说 | 家访,一座抵达孩子内心的桥梁

孔维琛,为中国而教2022级志愿者教师。支教的第一年,在与孩子们的长期陪伴中让他意外地看到了家访的重要与意义。那些过往的寂寞与无奈,也在遍撒的阳光下得到一些消融。

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属于彼此的教育理想国

郭丹,为中国而教2022级未来教育家。受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启蒙,决定开始以小林宗作先生为目标的郭丹老师,创立了属于“小豆豆们”的“巴学园”。郭丹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的教育理想国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一起听听郭丹老师的自述。

支教初体验 | 我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

匡怡馨,为中国而教2023级志愿者教师。支教四个月以来,面对五年级教育教学的各种挑战,她没有退缩,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毫不保留地投入了自己的心血。时至今日,匡怡馨的努力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她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

丁石:我的社工地图|读人计划

丁石,为中国而教2018级志愿者教师。分享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心路历程。她与孩子们建立深厚的关系,虽受到公益人的启发,却在转型社工后面对服务对象时陷入情绪困惑。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揭示了社工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迷局。点击阅读,一同探索她成长之路的故事。

看见支教的真实:从无奈到破局

两年支教之旅,让2021级志愿者教师李雅丽在乡村看到了很多在象牙塔中未发觉的真实。

用故事换胸针:连接云南山村孩子和世界的义卖

在假期,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教师王松、韦彪、周俱孚、许锦涛与未来教育家肖汝烨、刘钰琪、唐小祯、黄春兰聚在了一起。王松带着云南大山的孩子做的胸针来到了湖南,想把它们卖出去。于是,小伙伴们开始摆摊。

彝良静夜思 | 支教是我漫漫迷途中的一所归处

本文作者王松,是为中国而教2022级志愿者教师,任教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树林乡管坝村管坝小学。本文记录他返回管坝小学夜途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回顾过去,他也从一个问题少年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支教老师;展望未来,希望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太阳观察员 | 我们与“折纸达人”的小确幸

张越是为中国而教2021级志愿者教师,支教于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柘木小学,她的班里有12个孩子,一节折纸课后,张越略带害羞地邀请孩子们写下他们眼中的自己。原来在不经意间,孩子们也在悄悄地观察老师。 他们用稚嫩、灵动的话语,诉说着对张越的喜爱——严格的、温柔的或是害羞的,老师喜欢的事,还有认真和他们说过的话……她就像一束阳光照亮孩子们的眼睛...

星星收藏家 | 日将月就,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

本文作者张越,是为中国而教2021级志愿者教师,支教于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柘木小学。 张越是一个大自然的“观察家”,她喜欢乡村的山林、花朵和虫鸣,喜欢记录皎洁的明月和点点繁星。张越更喜欢班级里的每个孩子,12个孩子就像12颗在田野里奔跑的星星,张越像一位“星星收藏家”,用细腻的情感和温柔的笔触收藏着每颗星星悦动的时刻,耐心地陪伴他们的成长。

山食与学生,异乡之客来此支教的意义

想带学生走马观花,发现美的东西,发现想爱的东西

面对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如何为其重建生命的意义感?

不要害怕,慢慢走,这世界缺少的温柔,我给。

岗前培训 | 告别emo,我是如何从团队中汲取力量的?

在任何一个团队中,所有决策和共识都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达成的。小松自有参天日,今时丽姿明日贵。

“石头老师,你没我们以前老师教得好”

热烈的火焰虽然凶猛却难以维持,我希望陪伴我走过这两年的会一直是一份平静且温和的爱。

单词、故事、我们

支教不是去改变,而是去陪伴。

没想到,我最后发现的是不喜欢跳舞的月亮

我果然没看错,月亮确实是天赋异禀,却不是在舞蹈上,而是表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