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故事

我与孩子之间的“爱情”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句子:“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教书或许也是一场苦恋,费心爱的那一群人,最后总会离你而去?未进入教师岗位之前,看到这句话总感觉好像是有那么一回事。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却彻底将它推翻了。因为总有那么一群学生费尽心思想要去爱你,而你能够给予的真的不多。

这段日子

​初次来到这里,一切都比较陌生,课堂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的平和顺利。孩子们的课堂纪律观念并不是很强,上课基本不在状态。面对这样一群有个性的孩子,我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比较吃力。

所思所想

​记得岗前培训的时候,刘智彬学长跟我们分享过一个学姐的例子来说明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时觉得人倒霉不过如此了。可是,生活总是喜欢开些玩笑。这些倒霉的事情几乎都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教室外的欢悦

 对为中国而教而言,七年来最大的成就之一莫过于集结并支持怀揣促进教育公平之愿望的年轻人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实践自己的理想。在为中国而教这个年轻人的平台上,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相互支持的力量,更有单纯质朴的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希望。

脚踏实地

大学课堂里,我学到的教学是始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达到课堂的高效性。实习期间,当我的指导老师提醒我不要“把着讲”的时候,我深深地为在中学里面老师真正在实践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教学而感到欣慰。所以就设想着:当我回到母校,为后面的学弟学妹们传授新知识的同时,也要秉承这一原则,还给他们课堂,...

转身:遇见最好的自己

​十六七岁的你们,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如初升的朝阳,笑靥如花。然,青春易逝,也许一声叹息间,岁月的痕迹就在指尖悄然滑落。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而你就是主角,收起你“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伤,在这场青春的盛宴里尽情舞蹈,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逆流独白

八月份的陕南,氤氲的雾萦绕着起伏的群山,碧水缠绵着隐隐青山悠悠而去。雨色为老旧的安康车站平添几分萧瑟,四年前出身农村的我考上大学第一次在这儿坐车出远门,白驹过隙时光匆匆,树木增长不仅只有年轮,还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之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历和知识,最重要的是认识了一群让我能够认同的人,学会了以更加包容的心看待这个世界,但直面现实,我却没有足...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12月底去长沙参加了“亲近母语”的培训,看到宣传册上的荐书有这么一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想到开学初每日与一群熊孩子斗智斗勇、声嘶力竭,怎么也不可能把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嗯,也不一定,在我脑海里,这两个可以是反义词。)2月初,用仅有的微薄工资给自己买了个kindle,又在第一时间下载了这本一直惦记着的书(kindle上能...

支教的点滴——我的孩子和队友

 ​寒假回到家中时,常常会想起我的学生和队友。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把他们看成了我自己的孩子,去照顾他们,去和他们相处。庆幸的是,我也有很棒的队友照顾我。

《绘画与篆刻》——孩子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孩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术课上,孩子们说画老师吧,我欣然同意。我告诉他们可以画下心目中的我。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我,也用相机记录了我眼中的他们。后来我还把篆刻这门古老的技艺交给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完成自己的宝贝,那心情真是不可言喻。请让我慢慢地,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湘西,孩子

  ​就像任何家庭影集一样,随意拿张照片,只能讲述一些零碎片段。真正的故事只有那些不见了的相片才能讲出来,也许根本没有照片,生活中的故事绝不是这些仔细框起来,或整齐地保存在信封里的照片能讲述的。——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2015年5月刊:影想 】用双脚丈量牛棚

我和队友陈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了我们的家访。我们一共家访了十余次,徒步走遍了几乎学校附近所有的村落,记录了超过四十个学生家庭的故事。我们希望将这些图片和故事最终整理成一部《贵州支教日记》,而今天要讲的,是这一切如何开始的。

活当下即是喜悦

工作以后,我便很少有机会像大学时那样常常坐火车出远门。所以,很多次,我梦到自己收拾了行李去赶火车。生活的限制让我比以往更加渴望远方。为中国而教云南团队的五一游学,即使只是去四个小时车程之远的昆明,我仍然满心欢喜。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论菜鸟班主任的成长史

一直以来都拒绝由一个学生向老师转变,因为总是觉得做一个“学生式”的老师应该更容易与孩子们接触吧?然而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高度”的改变,让我看到了,七十多个孩子眼中的渴望,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得变成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然而什么样的班主任是合格的、专业的班主任呢?        

营山家访观察记

来到这里半年多的时间,终于有时间利用两周周末走访了班里面十几个学生家。有很多收获,也很多感动。

路再远,有你在

   ​还记得七月的北京,太阳很不客气,个个都像刚从非洲回国一般。咽喉总觉得不适,脸上也慢慢掉皮,这首都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待的地呀!南北气候差异惹得我坐立不安,恨不得一头扎进水里。只有一件事能让我安静,那就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