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传承的组织,我想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每一个参与者把社会利益、把组织使命放到自己内心,为这个组织持续做出贡献,为我们所期待的农村儿童的教育改善持续努力。为中国而教不仅仅是要为当下的农村儿童教育做点事,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批有责任感的青年,他们会在未来,继续为这个群体服务,影响更多的人参与。”
——“为中国而教”运营总监 肖四清
说起“为中国而教”,不得不提到大洋彼岸的“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这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运动已经在美国成功运作了24年,它召集美国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前往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执教,任期两年,大大促进了美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在,参与过这个运动的精英人才,遍布美国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促进美国教育公平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场运动更随着其成功而走向了世界众多国家。2008年,项目发起人沈世德在赴美国学习考察后获得多方协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共同发起了“为中国而教”。与世界上众多类似组织一样,“为中国而教”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城市打工子弟学校任教两年,提供持续而系统的培训,培养和集结关心教育的优秀人才,进而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
2009年,“为中国而教”派出了首批志愿者教师,进驻安徽和江苏的农村学校,踏出了机构的第一步。机构运营总监肖四清说:“这些志愿者的任务有二,一是帮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二是通过农村的基层服务,加深他们对社会和自身的理解,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通过机构对于廉洁高效的要求,通过中国青年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为社会带来风气的改变。
创建6年至今,项目成员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2013年的165人,今年将达到230人以上。目前,志愿者教师持续在陕西、河北、湖南和贵州等地教育薄弱的农村学校以及北京的一所打工子弟小学提供全职支教服务。他们通过课内外活动以及对学生的陪伴与关怀,提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加农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关注孩子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非冲动型支教
在培训基地,一名来自湖南农村的志愿者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她最初联系“为中国而教”的激动心情,她说:“我一心就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帮助那里孩子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值得回忆的一页。”如今,这个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她将回到湖南的乡间,在完成使命的同时,回馈曾经哺育她的土地。
“为中国而教”项目总监李博介绍道,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时常面对的是这样充满激情和憧憬的毕业生,但并不是有着这样的抱负就能成为项目的合格成员。“我们的入选比例大概是7%。”李博说。
据机构工作人员说,“为中国而教”面向全国优秀大学招募成员,依照严格的选拔流程进行录取。申请人在提交内容详尽的申请表后,有机会通过笔试和两次电话面试来争取预录取资格。之后,成员需参加每月的网络交流会,并与队友合作完成团队任务。项目通过这些环节,持续考察申请人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对农村教育拥有使命感,这是我们考察申请人的首要条件。”李博说。此外,机构还关注申请人是否有克服困难、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工作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李博说,在项目开始运作的前三年,出自农村家庭的项目申请人较多,而现在,“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开始加入这个队伍。
在任教前,项目成员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学习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模拟演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这次集中的培训也大都安排在环境艰苦的农村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让即将开始任教的成员们体验、熟悉未来真实的生活环境。
已完成了两年支教工作的兰毅说:“比起个人自发的支教行为,‘为中国而教’的最大优势就是提供了系统性的岗位培训,从而让支教不再是激情式的冲动行为。这也是我加入这个团队的原因”。
而在两年的项目期间,机构也持续对项目成员的教学实践、个人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为中国而教”每年组织3至4次集中培训和区域培训,支持成员在支教区域内自主组织工作坊,聘请区域导师对成员进行日常工作指导,为成员引荐教育公益项目,支持成员开展针对学校、社区的教育改善活动,为成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定期对成员工作进行实地探访,并提供项目期内的生活和交通补助、意外保险、体检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