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到底改变了谁?

2017年5月30日,创享中国·为爱而教分享暨动员大会启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品牌支教团的负责人或代表同学以及曾在美丽中国担任领导力培训负责人的范菲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永彬老师、支教2.0的服务志愿者蒋鹏老师,以及为中国而教的袁睿老师参与此次分享活动。

本文选自袁睿的分享--《支教,到底改变了谁?》


1


一次意外的短期支教收获了一句话,不客气甚至带有敌意的话,影响了之后长期支教的画风。

2012年7月,和朋友聊起暑假计划,他说他们学校社团要去陇南支教。我问,可以带上我吗?想去那边玩一玩。他问了负责老师,我可以参加,车旅食宿自费。一路上很开心,和旁边的人聊天,才知道他就是我们要去的那个镇的人。他在新疆做老师,是个文艺青年,我们聊着三毛、张爱玲。当我说到,你们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住在这里多好啊!他的语气和态度变了。他说,”当你说这话的时候是一个游客,你带着居高临下的俯视感,你压根不知道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我突然语塞了,这时也到终点了,我们分道扬镳,他说的话却敲醒了我自以为是的脑袋。

后来,在与当地师生沟通时,了解到当地缺乏老师,缺乏英语老师。我想,等我毕业了,就来这里支教,做点事情。还和当地一位学生加了qq,之后一直保持着联系。现在她毕业了,也回到家乡当老师了,我们也会偶尔讨论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期支教时间很短,却依然有温度,带给孩子们一些希望。

013年大学毕业时,我没有到陇南,因为在学校广告栏看到了为中国而教一张小小的海报,开始了一段新旅程。想到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支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内心充满期待。

从质疑“最美好的两年,最美好的青春”,到认同这些加了”的字眼。2年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时间,而是因为遇见一群人而别样。


2


不必刻意区分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做多少事。我相信关注农村教育的人都是未来推动教育公平最有可能的一群人(此处引用南姐的话)。

不要改变有太高的期待;

鉴于当地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原因,教育改变是一个系统的大问题。我要做出改变,改变学生、改变当地学校,有时候是“痴人说梦”。认清现实,才能有更好的行动。


微信图片_20170609094614.jpg

不要对自己有太多的借口;

在无力之外,我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大多数成员为孩子们申请了图书,有人带领孩子们做了诗歌集,有人带领孩子们行走自己的村庄,有人为学校建了水窖。

不要低估当地老师的能力;

在我所接触的当地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较好的教学能力。我听闻了过一位熟读《圣经》的老师,我见过一位妙笔生花的美术老师,我看到一位教学20多年的老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

教育的变化,不是立竿见影而是细水长流。支教的变化,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双方的,甚至是多方共同影响的结果。


3


支教改变了谁?

对我的改变--我看见了乡土资源的价值

支教对我的变化是,我看见了乡土资源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落后。两年中,当我迷茫时、失落时,自以为是时,耳边的声音会提醒我,当你认真了解你所在的环境时,你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当我看到学生做的树叶粘贴画、泥偶、松果等手工,为村庄拍摄的照片时,惊奇的不仅是我,还有他们自己。我觉得乡土资源有它本身的价值而仅仅是向外寻求资源。所以后来,申请到外来资源时,会想着和乡土资源结合,给学生一些辅助的材料比如颜料,毛根等,使他们发挥想象力,锦上添花。


微信图片_20170609094742.jpg

这个资源除了物质的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是学生。看到他们较强的动手能力,看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回想起,一个学生说“用心做出的东西是最美的”。我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生机和希望。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未来。两年支教,我(们)拿出我的支点,带给孩子们一些变化。


对学生的改变--主动、自信、好习惯

孩子们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回答问题;

记得刚开始,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孩子,直接拒绝回答问题,“我说不成”“我不会”,或者低头站着。于是,我采用以退为进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提高了。游戏、表演、讲故事和小组教学法,各种能想到的都用上了。记得在一个班级,做了一学期的演讲,设定一些打分方向,每次演讲完,都写下优点、不足,按组打分。从最开始点名演讲,到中期,都是自愿报名,报名人数也不断增加。


微信图片_20170609094838.jpg


孩子们变得自信,抬头挺胸,眼神交流;

那个数学成绩很好、语文成绩也不错的男孩,他不再是低着头,不再一句话不说。他愿意在讲台上和同学分享他做的房子,和同学眼神交流,自信地应对同学们对于房子的“挑刺”。那个夏天带着厚帽子的女孩,在几次沟通之后,她拿掉了帽子,不再担心别人笑她的新发型。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增强,从基本的行为习惯开始;

活动最开始时强制排队,总有人插队或者不情愿排队,到中期主动排队。当有人插队时,ta会指出插队行为习惯不好,建议遵守规则排队才绅士才淑女。

我们正在积极创造改变的故事,但是有一点,这些变化的前提,是基于“了解”。没有了解,谈何改变,而高高在上是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的(引用南姐的话)。


微信图片_20170609094912.jpg


这些了解和变化都源于陪伴,陪伴学习,陪伴玩耍,陪伴成长。这不仅仅凸显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课后的关注和了解,比如中午聊天,放学后一起玩,周末家访。“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并不煽情,陪伴的意义在于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

对老师的影响--微妙,也正在发生

我想起,晚饭后去老师家聊天,请教学情、班级管理,或者讨论某个单词的读法。

我怀念,元旦和圣诞晚会上,和老师玩游戏,听老师们大展歌喉。

我感动,有成员为当地的老师专门做PPT培训,还用文字形式把操作流程整理下来。


4

对短期支教的两点建议

不要简单粗暴给学生物质奖励:

简单粗暴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们自卑,也会使他产生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

我曾看到过几个孩子在操场摔碎魔方,跳绳故意弄烂,这些器材来自都是免费捐赠。这些现象,也是我们做积分超市的初心。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动的接受。Ta可能想要一个毛绒玩具,而不是硬塞给ta一个书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可能ta成绩不好,可是ta喜欢朗诵、或者表演,或者手工。我们为他们创造发挥闪光点的机会,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ta有主动权,有参与感。


微信图片_20170609095034.jpg


用艺术拥有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曾经参加过一次乡村夏令营,几个孩子在一周时间内,对老师所传授的吉他知识,迅速的掌握,有人甚至能弹奏出简单的曲子。老师们都很震惊,孩子们对艺术有天然的感知力,这不是简单的语数外知识传授能媲美的。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说,“艺术能够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艺术能够唤醒孩子们触觉、视觉、听觉、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敏感。

不管是长期支教还是短期支教,我们都在做着影响或者促进教育公平的事情。支教,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几乎不能撼动教育系统和教育不公。然而,教育的变化需要时间,甚至漫长。支教两年的时间,我们能做得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然后等待它慢慢发芽,最终会长成属于ta的样子,或是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一棵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