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人民政协报2016年8月17日第10版
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从2007年起,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为广大农村、乡镇教学一线输入了大批优秀人才。一线教师不断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如何让这些农村走出去的“金凤凰”,有尊严、有动力地“还巢”?
——编者
让免费师范生“留得住,教得好”
“如何从经验重复到研究创新?如何从模仿跟随者到教学带头人?如何从职业倦怠到保持持久动力……”前不久,在北师大英东楼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基层任教免费师范生(以下称:免师)成长研讨会上,90多位已任教或即将任教于乡镇、农村中小学的免费师范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导师请教,探讨专业发展之道。
多年来,师资问题成为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教学任务重、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教师精神生活匮乏、工资低、压力大等原因,导致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从2007年起,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旨在为广大农村、乡镇教学一线输入优秀的人才。然而,当2011年首届免师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不少人却犹豫了,他们担心回到农村后被当地封闭的环境同化。
这一现象也引起“为中国而教”(TeachFutureChina,TFC)的关注。创办于2008年的这一公益组织,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其使命是培养和集结关心农村教育优秀人才,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乡村教师不断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如何让这些免师下得去、留得住成为改变当地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经理事会同意,从2011年开始,TFC新设了“未来教育家”项目,选拔那些愿意去县及县以下学校教书的优秀青年教师,在其工作的最初两年,支持他们的农村教育理想,为他们提供素质教育理念及方法,组建志同道合的青年团队,搭建学习和扩展视野的平台,使他们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不断成长、保持对农村教育的热忱与思考,成为改善基层教育问题的实践者与骨干力量。
“当教师,光凭热情还不够,当新鲜感过去,面对熟悉的课堂、熟悉的面孔,如何保持当初的热情和动力?”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告诫与会的初当老师的学生,一定要在经验中突破自己,去研究学生,形成研究性思维,才能从一个感性实践者成长为理性研究者,从而永葆工作的激情。
“那些‘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在各种挑战与压力面前有哪些特征?”为了研究探寻乡村教师的发展出路,李琼曾做过一项关于中国乡村教师生存现状专项调研项目,对来自湖南省、贵州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内的九个样本县的19名乡村教师做了深入的访谈调研。她发现,虽然这些教师教龄跨度2~43年,但持续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他们工作的韧性。而对教育的情怀、热爱与认同,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感,对困难赋予积极意义,积极的教学效能感,来自学生的成就感、研究能力以及积极心态与情绪的调节等七方面,成为练就乡村教师韧性的活水源头。
“支教,不是哄孩子开心,而是要充分发动学生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自己成长。教育,像下围棋,变化无穷。只有发动智慧,才能让课堂更生动,循环不前的老师无法教出勇往直前的学生。”“未来教育家”项目导师、北京二中教师朱亚华深度认同李琼的观点。朱亚华对农村教师的生活状态有着切身体会。1998年,生长在中国外交部干部家庭的朱亚华从北师大外语系毕业后,放弃在北京工作的优越条件,独自一人远到滇西边境麻栗坡县一中支教。三年间,她在麻栗坡县的教育扶贫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在当时社会引起关注。
“在农村支教,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无形中给大山的孩子打开了一扇向往外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在内心默默架起一座桥梁。”朱亚华向在场的老师们分享当时自己的支教经历。那时她回北京,要先乘坐大巴到文山,再坐飞机到昆明。当时有个学生悄悄地对她说,“老师,北京什么样?我也想坐上大巴去看看。”朱亚华说,教师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都会为学生的生命开启一扇窗,让他们更加有力地生长。“这扇窗之前可能有玻璃,也有阳光透过来,但是你们打开了这扇窗,让新鲜空气流进来,让孩子们看到蓝天,看到未来。”
“为中国而教,为中国的未来而教。”看到研讨会上这些乡村教育的“种子教师”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对自身成长的渴望,TFC副理事长武雪松最大的期待就是在这个平台上集合社会各方力量,不断促进基层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鼓舞和支持他们在中国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乡村教育的“萤火虫”
2010年,李琼教授收到她研二学生王南去内蒙古支教的申请书。起初,李琼对这个柔弱安徽女孩子的举动有点不可思议。但她从王南坚定的眼神中,感受到她是认真而坚决的。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王南在内蒙古的一所小学校支教,收获了与大学课堂上不一样的体验。这段支教的经历,也成为她的硕士毕业论文的内容。
支教结束回到学校后,王南接触到了TFC的两个项目:通过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的“志愿者教师项目”,以及为选择回到县镇、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免费师范生提供两年培养和支持的“未来教育家项目”。结合自身支教的经历,这种教育扶贫的模式让王南很受启发,也坚定了她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2011年1月,王南成为了TFC教师志愿者项目的一员。7月研究生毕业后,她正式加入了TFC,成为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教志愿者。
“你去支教,只有一个课堂、面对几十个孩子;做“为中国而教”的工作人员,你身后就会有几百个课堂、几千个孩子,因为你支持每一位教师,受益的都是他们的学生。”从支教志愿者成为TFC全职工作人员时,TFC的创始人、时年73岁的沈世德老先生这句话,深深烙在王南的心里。
而这也是王南一直积极参与TFC工作的原因。她发现,参加TFC的每个成员都是带着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使命而来。而自己也因能够在TFC工作,通过自己的服务支持这些“种子教师”做得更好而感到光荣。她着手负责“未来教育家项目”,去学校宣讲招募项目成员,组织成员交流培训活动。而加入TFC的成员,都有机会在这里接受岗前培训、寒暑假吃苦旅行、假期培训以及其它外训……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找到了交流的平台,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环境中,能互相激励,始终保持一颗进步的心。“他们拥有饱满的教育热情和对学生的爱,突破重重障碍为孩子举办一项活动、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仍然坚持阅读和写反思……”让王南欣喜的是,“未来教育家”项目成员在农村环境中没有抱怨,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温柔而坚定地影响着当地的教育,带动了当地教师的职业激情,带给孩子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为了便于交流学习,王南成立了“未来教育家”QQ群、网络交流平台。为了促进他们在教育岗位上有深远的思考,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刊物《萤火虫》,顾明远先生特别为之题写了刊名。2013年1月5日,由王南担任轮值主编的第一期《萤火虫》问世,有了这个精神家园,全国各地的免师纷纷投稿分享自己在一线的经历和思考。
“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一群萤火虫团结起来,就能照亮黑夜的山路,点亮教师一天疲倦之后的激情,照亮孩子的每一天。”王南说“未来教育家”项目成员就是一只只萤火虫,他们照亮了农村教育的希望,让我相信我们的农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好。我要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学习成长的资源,让他们能彼此鼓励、互相提升,一同前行,遇到困难时有人陪伴,前行的路上不孤单。”
从2011年实习期间发出的第一封“寻找未来教育家——招募免费师范生”的帖子,到如今获得多所师范院校的支持,并通过高校宣讲会、笔试、面试等环节招募成员,“未来教育家”的项目成员和工作团队都在壮大。
这五年的时间,项目面向全国招募遴选了260余名项目成员。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广西、湖南等20余个中西部省份的乡镇和农村中小学。“他们来自农村,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后又回到农村,像一颗颗种子,反哺、改变家乡的教育。”王南说,在TFC她结识了很多有教育情怀的免费师范生,他们是从农村飞出来的‘金凤凰’,学有所成后又“凤凰还巢”去反哺家乡教育。
五年的时间,TFC不仅成为免费师范生的“家”,也聚集了一大批愿意公益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导师。在宁夏固原二中耕耘22年的国家级骨干校长韩宏、北京二中教研组组长朱亚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何杰、四川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山东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孙明霞老师……每个老师和TFC的相遇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每位导师身上都散发着为农村教育而奉献的公益情怀,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让免费师范生们得到专业的提升。
更让王南感动的是,这些免费师范生在闭塞的环境中求学的欲望。“为了参加培训,很多老师专程从广西、云南等偏远地区赶过来,舍不得买卧铺,他们就坐三四十小时的硬座。来自云南腾冲的一名老师,坐了52小时的火车……”他们的精神状态,带给王南和她的同事工作的动力,也是一直运作“未来教育家”项目的目标。
恰恰是他们的努力和成长,让农村教育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在很多应试教育严重的学校里,寂寞很久的学校响起了“运动进行曲”。尊重人格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让内向、自卑的孩子们绽放了应有的笑容。
“加入‘为中国而教’并不是意味着坐上了一列高速列车,车是不动的,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蹬车。脚踏实地,也要常常仰望星空,才不会被埋没。”沈世德先生的话,一直激励着王南及TFC的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