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生杂感——为中国而教创始人ST在校友微课上的分享

2017年1月14日,为中国而教创始人沈世德先生(ST)在TTFC荔枝微课上分享了主题为“教育和人生杂感”的课程。76岁的ST诠释了他对教育和人生的理解,并回答了校友的一些问题。

此文由TFC校友营义工张阳英根据微课语音整理,ST本人修订。

一、简单介绍我的经历。

小时候,我和许多小学生一样,想长大后当一个科学家或者作家,在高中阶段,我努力学习,并在1958年的高考中成绩优秀,虽然各科平均分在90分以上,但却不被我报考的北大物理系录取,更令我沮丧的是,我也进不了其他较好的大学,只被分配到一所广东建筑工程局办的专科学校就读,事后我才知道就是因为家庭政治背景问题(海外关系与资产阶级家庭),我不能被重点大学录取。在专科学校混了不到两年我就跑了。一心想进名校的我在1962年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大学习期间我更加发奋学习,拿过数学竞赛全校第一,也当上了受同学批判的的只专不红的典型,在我们那个时候强调又红又专,而我只专心读书,不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政治活动(包括文化大革命)。由于文革对教育的破坏和我自己政治过不了合格关,毕业时被分配到很边远的地方,到了甘肃、四川和陕西交界处修公路和矿山。我原只想通过读书,拿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毕业后好好工作,服务社会,但现实一再地令我打消梦想。不过几十年后反思也仍然觉得:好好学习也没错,读书时学到的知识,对生活和工作是有帮助的,没有白学。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在贫困山区的生活非常值得怀念并改变了我的人生。那段时间我生活在底層的农民和工人中间,受他们的照顾和鼓励,没有政治岐视和你死我活的争斗,我可以努力工作并因此得到尊重。虽然远离城市缺乏物质,但周围不缺善良而又聪明的普通老百姓,我的草根情怀就在这里形成,以前在学校被灌输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空洞概念,在这里变成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几十年后我在为中国而教提出“肩负中国,磨砺自我”,也可以说是萌生于这一段生活经历。

但是,当时我是同班同学中,就业地点最差的。参加工作后,我很自然地就会考虑到挣钱,讨老婆(当地缺乏女大学生),生孩子,但最想着的是走出大山回到老家广东。几年后因为我妈妈一人在香港,需我去照顾,便申请去了香港。四人帮倒台后,大陆进行改革开放,我抓住机会进入一间最早到大陆投资的香港公司工作,一直工作20年到退休,这段时间我对教育没有接触也没有认识,主要就是挣钱和存钱养家。另外,通过工作也积累起管理企业和投资项目的经验,这对日后创办为中国而教并有效地进行资金筹集和机构管理是非常有用的。

退休后我到慈善机构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当理事和顾问,在里面做了十年,其中有两年同时在安徽皖北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和校长秘书,我“老秘”的称呼也就是这样来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接触到中国农村教育。这所学校是一所闻名全国的乡村志愿者学校,许多满怀爱心和理想的大学生来学校工作和支教,他们大部份留下了青春的热情但带着惆怅和失望离开,最后学校亦因管理混乱和缺乏生源而停办。作为一种农村支教理想的连续,我和一些朋友在北师大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为中国而教(TFC)这个机构,并逐步把一些关心中国农村教育的年青人和社会人士聚拢在一起工作。到2013年我因为自身身体不行,还觉得自己思想已经老化,就从基金会和TFC中完全退出来了。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想着怎么教小孩,怎么把孙子教好,同时希望能做点什么对年轻人有点帮助。

以上是我对自己过去的简单介绍,我不喜欢别人介绍我,为了增加影响力,他们常常迎合当下评价精英者的标准,给我带上"爱心"的帽子,夸大我的成功,隐去我的缺失。实际上,我虽然有点狡猾,但仍不失平实,是一个置身于群众中间的普通人。

 二、我对教育的认识

1. 记得三年前北京的一些著名基金会(例如福特基金会和南都基金会)的教育方面的负责人,专门为TFC做了一次长达一年的讨论,讨论怎样更好地发展TFC。TFC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为中国而教”究竟教什么?志愿者到农村能帮到什么?这两个问题对TFC或者基金会本身都是很重要的,必须面对并找出答案,但很可惜,讨论的中心转移了,花了许多时间去讨论了TFC的战略定位:究竟是帮助志愿者成员为主还是帮助农村学生为主。一年以后,我问TFC的工作团队成员,也没能给出一个很明晰的答案。后来我在与一些支教老师交流时,一些老师这样告诉我:有说他们在农村就只是陪伴而已,有说献爱心,也有发牢骚说学校太注重应试教育,也有说自己不够专业,教学成绩不能让家长和学校满意的。我在这里重提这个话题,是想借机会表达自己下面的看法:

反观我自己的几十年人生经历,当学生时功课不错、成绩也好,却没能带来好结果,那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又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从施教者的角度去看,哪些东西是我最应该教育我的学生,我的子孙呢?我觉得人生路上教育带给我最宝贵的有四个方面,也是我认为教育最核心的价值。

第一,价值观。

当今什么最重要?钱?不久前有校友在网上讨论时说,不要多说了,给钱多少最实在。有一个故事里放羊娃的回答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放羊、卖羊、挣钱再买羊,放羊,再挣钱讨媳妇,生娃养娃,长大放羊……一位北师大的同学对我说,现在的大学生,读书、考大学、留在北京、结婚生孩子、读书、考大学、留在北京.....其实放羊娃和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很相似的,在这样的循环中,什么最有价值呢?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一生的道路,我想真是值得认真思考,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不是想说谁对谁错。我想说的是,并非大人才有价值观,小孩也有价值观的,而且作为父母和老师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从小就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一般从3岁开始培养起来,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非常喜爱,百般呵护,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后加上他对名利的追求和能力的提高,很容易就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既伤害社会,也伤害家庭,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已。

第二,品格。

如果一个人出身背景差,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情况不佳,这样的农村孩子在社会上拼什么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品格。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最重要是他的品格,而不是好成绩。农村娃会吃苦耐劳,什么工作都愿意做,如果有好的品格,在社会上立足相对更容易。反而家庭背景好的城市孩子对物质条件要求高,如果家长和学校更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里也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道理,顾此往往失彼),削弱了对学生的品格培养,这样的城市孩子日后在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方面,反而不如农村的孩子。环顾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所以说品格问题很实在,小孩子要注重培养好的品格。(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品格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为多数普通人认可的品格,如有礼貌,爱劳动,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等等,而不包括那些随时代变更而时时变化的政治品格。)

第三,让孩子喜欢学习,教孩子学习的方法。

我曾经教过的很多农村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成绩越来越差,其原因一方靣是因为应试教育不断提高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另方面亦因为农村学生只能靠死记烂背去获得好成绩,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应试教育不断地令缺乏基础的农村学生遭受挫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成绩的好坏可以令学生高兴或难过,说大一点会影响他们的升学或前途。但真正更起作用的是保护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这能使孩子终身受益并影响他们的下一代。以我为例,我把学习不看为谋生的手段,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乐趣并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目标。到现在,我已经是奔八的老朽了,工作的机会和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少。但世界日新月异,我仍然充满乐趣去学习新的东西,觉得有事可做,不感寂寞和孤独。这确实要感谢当年教育我的老师。

第四,教会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我从小学开始学会了怎么撒谎,而那时妈妈不准我们说谎。长大后妈妈说教错了我们,认为不说谎是不行的,会吃很多亏。最近山东大学的一个姓邓的教授因为说真话连家都被砸了,职位被免了。这些都让我重新审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想在关于真假问题上,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不准说谎问题。

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塞满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是用手机去浏览那些汹湧而来的各种信息,许多社交信息只是人云亦云,良辰美景,逢场作戏。如果没有思考的能力,就会迷失自我,流于庸俗。再考慮到现在网络管制的影响,施行管制权力的人往往只是缺思考的"机械人",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会变成"机械人""电脑人""百度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很可悲!

逻辑思维是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日后与人沟通,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响。说得简单地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讲道理。鼔励孩子去讲道理,我的小孙女从四岁开始就很会讲道理,这是她的父母和老师不断引导和鼓励的结果。另外,课堂上的语文课和数学课都包含大量的逻辑思维的内容,把这些课教好,让学生从中学会逻辑思维的习惯,比简单地拿个高分要更重要。

2. 回首往事,在我的人生中,有两个教育形态给我带来很多伤害。一个是应试教育;另一个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实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中,在脑袋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背诵太多知识性的东西,大脑就没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和学习其他东西,说白了,好分数往往是保证了老师们在绩效考核中的利益,很多家长也拿孩子的分数炫耀,应试教育不能令孩子学到真正需要的东西,甚至会摧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面看,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在当今处处充满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让寒门子弟有一条上升的途径。实际上,应试教育更是一种摧毁农村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丧失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手段。

由英明伟大的革命领袖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老辈人成长中的时代悲剧。长时期内,各种学校工作的指导原则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为纲。由于政治标准的不断变化,很难说清楚谁是无产阶级(现在就更难说清楚)?什么是无产阶级政治?但是,阶级斗争为纲倒是很容易被执行,只要给某个对象贴上阶级敌人的标记,就有了仇恨和斗争的对象,把某种恶行套进阶级斗争的范围就有了合理施行的依据。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教育被扭曲,被迷失了它应有的作用,被当成政治的奴婢,它的最重要功能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材和奴才。直到现在,文化大革命仍然遗祸无穷,毒害子孙后代。现在我们70多岁的老同学见面,还有人是文革的腔调,在他们身上仍然看到被影响的深刻痕迹,因为他们能够受到的敎育就是这种教育,始终不踰!

上面讲的两种坏的教育对我的一生影响也很大,希望大家要吸取我的教训。

三、怎么教育学生和孩子

因为微课有时间限制,下面的内容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从自己做起,身教胜于言教。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

第二,教育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入手。教师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只要用心,对孩子的教育机会无处不在。

第三,要给孩子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培养孩子阅读书本的习惯。书本不同于电子信息,它更集中了前人的智慧,更能锻炼思考能力。

有这四点,小孩的教育一定能做好,我想也应该从小孩做起才能实现我以上提到的四点。

四、上面主要是谈教育,下面再谈谈我对人生的一些杂感。

当我们在学校受完教育后,我们踏进社会,怎样去做人?

我现在76岁,这一生没时间也没有资本了。但你们年青,你们有许多时间,可以积累许多资本。有三种资本是要在人生中不断积累的,一种是经济资本,一种是文化资本,第三种是社会资本。

资本不等于钱,资源也是资本,能力也是资本。比方说,你喜欢阅读,你看了许多书,阅读能力和阅读量就是你的资本。

讲经济资本,粗看是发财致富,你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投资。实际上,你管理财富的方法会更加重要,上一次的微课讲理财,讲如何购买理财产品,听者和讲者都在想如何尽快积累财富,实际上,财不入急门,理财要节俭做起,要靠时间和实践去积累起有用的经验和智慧,并非有高人介绍你买那个基金那支股票就可以迅速发财。以我为例,五年前我买基金就亏了一百万,两年前买股票输了两百万。花了钱,换回知识和经验,也算增加了资本。别人的钱,銀行的钱,如果你有理财和投资的能力,能拿来运用,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本。

谈到文化资本很自然就会想到学历,清华北大毕业就了不得。其实对年青人,学历高不等于文化就好。文化资本包括的东西要广泛得多,要有各个方面的丰富知识、有礼貌、懂得美和丑、生活的品味高、喜欢阅读有价值的书籍等等,都是真正的文化资本。

说起社会资本:许多人认为就是社会关系,就是人脉。职位和社会地位、名望也是社会资本。这不错,但除此之外,更是需要了解社会,和社会建立联系,为社会做事,才是真正的社会资本。前一类资本对初出茅庐的多数年青人都是侈谈,但后面提到的内容却是每个人在当下都可以做的事。

上面的三种资本是要在踏入社会后,靠自已不断主动地去积累的。可以帮助你做更多的事,实现你的理想。

最后,我想向大家提一个问题:有了这三种资本,可以做什么事呢?你准备做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76岁的ST3月24日从英国发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