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教育与启蒙”

—— 资中筠


    各位好!刚才同学介绍说我有一个特点是爱讲真话,我觉得如果讲真话变成一个特点,而不是一个常规的话,那就有点问题了。按道理,爱讲假话才是一个特点,讲真话不应该算特点,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社会是有点问题。


    今天我挺高兴到这来,我在路上也跟沈老师谈了不少,“为中国而教”这个组织以前我也是知道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很好的一个做法,我知道它这几年来做得挺成功的。最近以来因为比较疲劳,我拒绝了很多讲座讲话之类的事。但是“为中国而教”我还是挺愿意来的,跟大家见见面,交流一下思想。


    你们在座有不少人是有实践经验的,到农村去教学,我自己是没有实践经验的,我没有当过老师,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都没有当过,我不是当老师的,最多带过一两个写论文的,在实践经验上,还要向你们学习。


    那么现在讲所谓教育与启蒙的关系,这是你们出的题目,也是我愿意讲的。我先讲一下什么叫做启蒙。有些人不同意启蒙,觉得启蒙,意思就是先把别人说成是愚昧的,自己是聪明的,然后就是去给人家启蒙,有这么一种观念在里头,因此就对“启蒙”反感。但我觉得启蒙的意思不一定非得是谁比谁特别高明,然后我来启你的蒙。而是说人们常常处于一种比较愚昧的状态,需要想明白,有时靠外力,有时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启蒙,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启蒙。就是说原来没懂的道理,忽然一下豁然开朗,懂了。为什么会懂了呢?也许是看到一篇文章,或者是读到一本书,或是听到有一个人讲话,发现事情原来是可以这么看的,原来我这么看这个角度是不对的,这就是启蒙。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问题(启蒙)还一直存在呢?因为我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被愚昧的,我们是处于愚民教育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民族,所以启蒙的任务对每一个人说起来都还是很重要。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忽然觉得自己有所悟,对一些问题明白起来,意识到自己原来非常迷信、非常愚昧,有这样一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达到的。对很多问题都慢慢地明白起来。那么你自己了解到了,你自己见到了光明,你就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当你发现别人还在那糊涂着呢,你就特希望他也弄明白这个事,这就叫作启蒙。那么教育呢?为什么有老师有学生呢?应该老师比学生明白点,就是“闻道有先后”,老师是先闻道的人,所以他就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启蒙。从前,私塾叫做“发蒙”,一个字不认的小孩到学校里去开始认字,叫做“发蒙”,从懵懵懂懂的状况到开始识字,识字以后就会知道很多知识,人就会变得慢慢地聪明起来。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真相、把真理告诉别人,让原来不懂事的人,或者是原来不懂的事,慢慢懂起来了。这个是启蒙。其实是很朴素很简单的,没有什么太高深的道理。


    现在我跟大家讨论一下,我对教育的看法。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当然就是育人,怎么样改善人,培养这个社会的人。因为一个社会归根到底是由人组成的,假如大多数人比较文明的话,这个社会当然就是一个比较文明的社会。假如要改善一个社会,当然要从改善人开始,由人来做。想要破坏社会也是由人来破坏的,想要推翻一个社会也是由人来推翻的。所以这个人就是非常主要的。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把原始的人变成文明的人。所以简单的来讲,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文明的人。有一个思想家叫怀特,说过:“凡是不注重训练智慧的民族,都是要失败的,所有你们(指统治者),所有你们的英雄行为、社会魅力和机智,所有你们在陆上还是海上的胜利都不能改变这个命运。”这意思是说,你要是不培养一个智慧的民族的话,不管你有多大的功绩,就是说开疆拓土、英雄事迹,都是没用的,作为一个民族都是失败的。一百年以前,梁启超也说过:“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之竞争也。”梁启超写《新民说》,它的意思也是说那个时代中国人都是痛感自己是贫弱的,被人欺负,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不在于船坚炮利比不上别国,最重要的在于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他还说“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德也。”这个我们现在太有体会了,一个国家,受到别的国家的人尊重不尊重,不在于你的疆土有多大,中国本来是个大国;也不在于你有多少钱,现在GDP有多高;也不在于人口有多少,中国人口世界第一;而是要视国民之品格。那么我们来看,中国人的品格在世界上是不是受到尊重?显然不是。首先有一点,中国人的诚信度,在世界排名是很低很低的。所以我刚才说,说真话变成一种特点,这样的民族是不会受到世界尊敬的。所以教育的目的,第一是品德,第二是知识。


    当然,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一个老老实实的人,非常愚昧,什么事都不知道,那当然也不行。所以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但第一是品德。另外,受教育在现代国家,是基本人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不是消费,有的人把学校变成一种消费产业,那个是不对的。在现代国家,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只有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才能保证竞争的起点平等。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竞争,我们是要讲竞争的,不是绝对平均主义,那是不公平的,因为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人的努力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把所有人都变成绝对平均,干好干坏都一样,就像过去那种大锅饭,那是很不公平的,看起来公平,其实不公平。那么,公平在于什么呢?公平在于在平等的条件下,在平等的起点,大家各自发挥自己所长,比较聪明、比较能干、比较努力的人,他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成就。那么假如教育的机会本身是不平等的,比如让文盲和大学生去公平竞争,当然是不可能的,文盲是很难取胜。他为什么会变成文盲呢,因为他没有机会受教育。所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应该算作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一点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早就已经承认了。


    教育也是公益事业最普遍关注的内容。各种公益组织从事的项目有各种各样,有的是专门搞环保的,有的是专门扶贫的,有的是怎么怎么样的……但是大多数,全世界的公益组织里,有两类共同的基本项目,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教育,如果机会不平等,他就很难加入平等的竞争。还有一个是健康,如果保证健康的条件不平等,那么你就没办法加入竞争。健康医疗这方面今天不是我讲的题目,但是我就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譬如像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些国外基金会,它最基本的起点,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就是为了造就一个比较平等的社会。在一个经常产生不平等的、贫富悬殊扩大的市场经济里头,怎么样能够缓解机会不平等,怎样造成一个更加公平的机会,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教育应该属于公民权利的一部分。

    

    还有就是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从受教育的人这方面来讲,比如说一个家长为什么要把小孩送到学校去受教育?最原始的动机是什么?在贫困的农村,他是希望将来不受骗,算账的时候不上人家的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过去很多文盲,跟人家一打交道就被算计进去了,经常是受骗上当。一直到现在我还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家保姆就告诉我说,她家前几年遇到一个大的雪灾,她家所在的地区属于重灾区,她家的房子也塌了。政府就有一笔相当多的拨款,专门用于救济、补助那些受灾比较重的农户。她的父亲是一个文盲,他被叫到村政府里,村干部对他说:“政府拨款下来了,给你六十块钱救济”,他还挺感谢人家,在上面按了手印。后来他的儿媳妇回来了,那儿媳妇是念过书的。就说:“不对,怎么可能只给这么一点儿?我们这里是重灾区。”她知道政府拨款是有多少钱,于是她就跑到村政府跟村干部闹,说:“我要告你!”于是村干部很害怕,结果下回就补助了他们家不知道多少钱,实际上是六百块钱都不止。所以一个文盲,什么都不知道,就可以这样上当受骗。他发现他们家儿媳妇念过书,就可以不上当受骗。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信息也通了,知道政府给了多少钱,我们应该有多少钱,还可以看得出那个账上是怎么样子的。这样,现在村干部就不敢欺负他们了。这就是一个很原始的要受教育的动力。


    我也认识过一个很值得尊重的志愿者,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在贵州一个特别特别贫困的村子里进行扶贫,办教育。那里的人均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们全国的人均寿命已经快80岁了),他们那个村子一是营养不良,还有就是大家都是文盲。所以他开始在那里头办小学,教那些个小孩儿,第一件事情就是问他们为什么愿意来上学?他们说,“赶集的时候可以不受骗。”他们一个月到镇上去赶一次集,卖东西、拿家里的东西出去卖然后换一点钱回来。但是常常是要上当受骗。所以他们认了字,会算术了以后,就可以不上当受骗了。这是我们最原始的教育的动力,而且现在还存在。应该说是在很多国家已经没有这样的一种教育动机了。但是现在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还存在。


    当然,再进一步就是说,学一门技术可以谋生。现在无论如何,一个文盲到处求职是不可能的了,就是你必须还是得认字、会算,还有一门技能。再进一步是改变社会地位。现在很多农村家里父母出来打工,怎么样子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把小孩送进学校,要送进大学,为的什么?为的是改变社会地位。我知道有的高中毕业生,他考的分数线够上大专的,但是够不上“大本”的。这种区别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什么大专的大本的,别的国家没有这么个算法。然后他就无论如何要自己复读一年,吃苦受累,他家长也是一样,为的是上“大本”。因为“大本”毕业和大专毕业在他们看起来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再更进一步的人就想当官,可以光宗耀祖,做人上人。现在学历很重要,硕士怎么样,博士怎么样。他们重视的不是知识而是学历。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有社会地位做人上人,这一点很需要。


    真正的最高的境界,是为了某种理想,是做社会有用的人,为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这是少数人,到目前为止是比较少数的一种追求。但是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整个教育的目的,对于现代社会说起来,应该是最后这一种。当然获得谋生的技能,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这个是很需要的。但是总的说起来,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教育出来一个良好的公民,能够不管你干哪一行,是简单的职业也好,复杂的职业也好,但是首先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一个心智比较健全,有基本的品格的人。总的说起来,这样的人多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以使得社会不断向文明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教育最高的目的。所以作为一个以教育为专业的工作者,不管你教什么,你也许教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技术,但是心目中应当有这样的理想。大的方向应该是教出一个比较有用的人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讲家长为什么要送小孩儿上学,这是受教育者的动机,那么施教者方面:办教育的、制定教育政策的人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不同的社会当然是不同的。首先,在过去皇权专制封建等级时代,只有贵族和奴隶的区别。受教育的基本上是在高层的贵族阶级,而奴隶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所以教育是教育统治者,教育驭民术,你怎么样去统治百姓。而其他的大量的是愚民,不需要知道什么道理,只要知道忠于这个君主就可以了。这是最早的教育,它所培养的是顺民、是臣民。到了资本主义发达的时候,它需要技术工人,所以教育普及这样一个观念实际上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就是说,一堆文盲不可能操作比较复杂的机器,所以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资本家就需要去培养技工,所以就开始有教育普及这么一说。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的知识、需要有知识的人,这个需要越来越多,所以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就越来越高。 再加上经济的发达也有这样(教育普及)的可能。一直到后来,有了改良主义的福利国家概念之后,教育成为政府的职责。在最开始、最原始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只保障四大自由,在此基础上自己去竞争,政府是没有责任扶贫的,虽然也有救济,比如像教会,政府也有一定的法规,例如在17、18世纪时英国法国的“济贫法”等。


    直到19世纪后半才开始在政府层面上有了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策。比如说,失业救济、福利、养老、扶贫,所有这些观念开始进入政府的责任,从那个时候开始义务教育的观念就出来了。义务教育在国外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教育”,也就是说政府有义务免费给公民提供教育,而公民有义务必须上学,所以你要是把小孩放在家里不去上学,这是非法的。你必须要去上学,但是如果上学没钱,政府可以给你免费教育。这样,义务教育才慢慢发展起来。从这个开始,教育变成了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父母没有权利把孩子放在家里,不让他去上学。这个是在发达国家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观念。所以,义务教育覆盖多少年,也是看社会发达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的,最开头的时候是小学6年,其后是9年到初中,现在是12年到高中,大体上是普及到高中。然后上大学就不是义务的了。可是,现在也慢慢的,对于上不起大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补助或是贷款,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是一步一步来的。这个跟社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说,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义务教育是教到十二岁,或者教到十四岁呢?比如说一个小商人,我们叫夫妻店,他家里头的小孩儿常常也在柜台上站一站,父母去干一些别的事情,他来服务一下,也应付一下柜台的事,从十二岁开始他就可以这样做了,早期美国在讨论限制童工法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好半天。如果你硬要说十四岁以下的小孩儿就不允许这样做的话,那么有很多贫困的家庭它很难做到,这就会给他们很大的困难。他们的小孩儿在放学以后去站站柜台,你说算不算童工?所以义务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是相适应的,也不是一天到位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教育不是一个空想的事儿,教育的普及不是一个大家一有理想就可以办到的,比如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要受教育,就是大家都要受几年教育,你必须要跟社会的发展、跟经济的水平,跟生产的方式各方面都要配套。到了今天,包括像中国这样GDP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的话,那么至少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应该是可以普及的。假如你要认真去做的话,应该可以做到。而且现在从法律上,从国家的政策上来讲,已经是这样了。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地方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这个我们接下来讲。


    现在我们回到施教者的目的这个问题,培养有技术的劳动者,这是一个目的。另外一个呢, 我记得在清华,在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清华从原来的综合性大学后来改成一个纯工科大学。在蒋南翔当校长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培养学生的标准:“听话,出活”。这两件事情,第一是听话,是听党的话,就是说做一个政治上合格的、正确的学生;还有就是出活,出活就是说,它还是要重视业务教育的,但清华变成了工业大学,是为了迎接国家的工业化大潮。那个时候清华有一个口号,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工程师。那个工程师是听话的,同时是有比较高的效率、有比较高的技能的人。而原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没有了。从院系调整开始,就取消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虽然这两句话不一定都是所有大学的校训,但是所有中国国内大学的精神,都是这个。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我们经常要说创新人才,一方面说我们中国现在缺乏创新人才,所谓创新就是说有很多新的发明创造,但是这个创新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忽然到了大学,说你创新吧他就能创新,这是不可能的。这也都是要从小培养的。为什么中国的科学不发达?因为从小就不好奇,其实小孩儿本来就是很好奇的,但是不培养他好奇心,你不要多问只要听话就行了。其实这个听话、出活不是蒋南翔发明的,中国人从小对小孩儿总是说:“哎,你要听话啊。”外国小孩,不用这个话来教育小孩儿的。中国人从来就是说要听话,听谁的话呢?听大人的话。就是说,大人肯定是对的,你肯定是错的。就是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的创新精神是很难发挥出来的。所以,假如是教育比较高的境界,应该是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能够独立思考,至少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有能辨明是非的能力,这就是启蒙。


    什么叫启蒙?就是不是糊里糊涂的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如果能够在课堂里头发现老师讲的不对,这个在中国是大逆不道的,但事实上应该是可以的,老师应该加以鼓励。这样对老师也有帮助,也许那个学生本来就错了,那么你也可以知道他错在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里面是很少见的。
     

    现在更重要的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由来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是经济,穷人家的孩子就很难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不管家庭的贫富,至少在义务教育的六年或九年里应该是有平等的机会的。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过去还没有义务教育,在民国时期,还没有通过六年或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的法律,但是事实上呢,还常常有公立学校弥补这样的不平等,差不多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公立中学是不收学费的,提供的是非常优质的教育,比如说是市立一中、县立一中,过去都是这样,一中就是市里、县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是不收学费的。国立大学,过去像清华、北大,最好的大学是不收学费的,所以贫寒子弟比较能够通过竞争,凭成绩来上这样的学校。包括过去的军阀割据的地方都有比较好的学校,并以此为荣,作为他的一个政绩。当然现在大家也都知道,过去像刘湘这种军阀,他绝对不允许县政府的办公楼超过学校的建筑,这个都是当时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


    那么现在我们反而不一样了,我们有了义务教育制度,说是免费的,理论上是应该不收钱的。但是呢,反而受不到好的教育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有问题。他们并不认为教育不发达是他的耻辱,他认为他们盖高楼或者是建公路,或者是弄得市容非常漂亮,那是他的一个光荣。可是一个学校的豆腐渣工程,或者是教育质量很差,招不来比较优秀的老师,或者是老师的待遇老是比较低,这些他都不在乎。整个的执政理念出了问题。上级考察他的政绩的时候,也不考察这个,只是考察他们这块儿闹没闹事儿,稳定,不出事,或者是说你的GDP是多少,上缴多少利润,而不考察你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但是上面教育部门考察升学率,所以大家都奔着考上大学的升学率去了。为了升学率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能考上了就行。所以就把所有不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就都不算数,于是教育资源就高度集中。


    所以现在我们教育的不平等还在于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本来人不一定非得要上重点学校。过去有几个少数的被认为是重点学校,大多数都是普通学校,都还过得去。然后有几个特别烂的、特别不好的学校,所以呈现出是橄榄型的。而现在的学校也变成金字塔形的,就是只有几个重点的学校,你才能受到像样的教育,而大量的本来很好的普通学校,都不行了,于是干脆他们就自暴自弃了。因为反正是没有升学率的,反正是考不上大学了。甚至于重点学校的非重点班,也自暴自弃了。比如说清华附中高中一个年级有六个班,三个班是用来考大学的,那另外三个班他们就“放羊”了,还不如普通的学校呢,老师的职称待遇都靠升学率,对其他学生就没有任何积极性,干脆就不理那些学生了。这样的一种完全以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教育就变成了这样。我并不反对应试教育,要是现在不考试的话那就更没有公平了。在目前中国的情况,要是凭推荐的话就更不得了。但是完全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这样的一种教育制度,必然造成严重的扭曲,造成了教育资源高度向上集中。现在就是变成了你不上重点学校根本就没希望了。重点学校就属于过去如县立一中、市立一中,都是不要钱的,你就凭你的成绩考上去,但是现在反而相反了。现在是贵的不得了,也许有一部分是凭分数的,但是在分数线之下的学生,每差一分就要不知道要补多少钱。有的学校呢,就尽量减少按分数的比例,而加大可以灵活收生的比例。现在很多家长想生两个小孩儿也生不起。只要有一个小孩就使得他的负担重的不得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明明现在的法律是义务教育,应该说至少六年或九年之内家长是轻轻松松的,没有什么负担的,但现在从幼儿园开始都贵的不得了。所以,这种是非常扭曲的教育制度。这是造成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结果使得正常的教育劣质化,就像一个社会没有中产阶级,只有两头,两极化了。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大量发展的不是重点学校,而是普通学校,能够接受正常教育这样的学校。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腐败。我曾经说过,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它腐败。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腐败得还不够,就是说只有官场是腐败,譬如像文化界、教育界、知识界都不腐败,所以大家还有非常强烈的正义感,看见政府腐败觉得简直是难以忍受,所以大家要起来反对它、推翻它。但现在是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腐败的,大家都觉得这种潜规则是可以接受的,也不觉得官员腐败有什么了不起的,除非是他贪得实在太多了,觉得他很可恨,但是总的说起来,连教师本身都是受贿行贿的对象,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全社会都腐败了,就不再有健康的力量想要对真正腐败的力量做斗争了。所以我觉得反而现在比国民党时期容易统治,因为有一大堆人接受这样不正常的非道德的规则,所以教育面临非常非常大的危机,这个危机要使得我们整个民族退化。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是现在的教育制度要使我们的民族品种退化。现在老一点的老师还有老的想法,常常有人说你们这一代的想法跟我们可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他们说我们就比较实际,其实就是说可以接受一些现在的潜规则,接受一些现在实际上属于腐败的现象。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告诉我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甚至于有一些年轻的夫妇不敢生孩子,因为不知道将来会受到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教育他诚实呢,还是应该教育他搞邪门歪道,如果要教育他诚实,他好像到社会里面去没办法立足了。还有这样的情况,怎么样对待老师?不送礼行不行?等等.......。这样的事情都是使得比较有良知诚实的父母非常纠结的问题。那么这样的教育制度教出来小孩会是什么样?我觉得用比较极端的话来说,一方面是培养奴隶,一方面是培养市侩,最好的也不过是培养出好的、出活的高级工匠,很难培养能独立思考的、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好公民,这个教育危机现在是存在的。


    想给你们推荐一个民国时期的课本,去年我发现有一个新星出版社,出了一套民国元年的国文课本叫“共和国教科书”,民国元年就是1912年,那个时候还没提倡白话文呢,所以那个国文课本是文言文的,不过是比较好懂的文言文。那时候已经废科举了,新式的小学,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本,这个六年的课本,主要是国文和修身。我认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就是说你这个人有没有文化底蕴,最重要的是看你的语文达到什么水平,当然数学和科学常识的都是需要的,但是你自己本国的语文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的,你那个水平跟你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过去在民国时期,那个小学,他们叫完小,就是六年,初小是四年。完小毕业的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相当高的。我认识的一些大出版家,他只有小学毕业程度,比如像已经过去的范用先生,大家都知道,是三联书店的负责人,他就非常有眼光,知识非常渊博,看了很多很多书,但他真正上过的学就是小学,他写过一个《我的婺源小学》,他是非常怀念那个学校的。那时候小学毕业生的自学能力和看书的能力,以及写文章的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当然他在科技方面或其他的方面可能比较差一点,但是至少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具备博览群书去提高的能力。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从知识方面来讲。


    刚才我说的民国时期的课本,它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第一课它写一个大写的“人”,就是说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讲抽象的人是什么?具体的人是什么?在一个家庭里头,父母、兄弟、姐妹,这个人跟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可以讲一堂课,我本来想一个“人”字怎么讲满一堂课,原来可以这样讲。然后第一课开宗明义,说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读书明理”,做一个明理的人,就是说你这个人要懂道理。这个是当时教育的目的。这个课本的序言讲教育的宗旨,特别强调是“共和国民”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共和国民,而不是大清王朝的臣民,因为他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这个民国,叫做共和国。我给大家摘要念一下它的几条宗旨:


    第一个是“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他也是讲国粹的,不是说完全不要传统文化。第二是“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爱国心”。爱国教育不等于完全接受旧有的一切文化,要矫正弊俗。然后,“详言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就是说将来每一个国民都是应该参政的,所以要说明这个政体是怎样的。后来课文里头就有好多关于共和国的政体的内容,有议会啊、有选举啊,跟那个清朝王朝是不一样的。这些小学课本里头就有。它还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巩固统一的国民的基础”,还有是“注重博爱主义,推及爱外人、和爱生物以扩充国民之德量”。也就是说你要博爱,对外国人也应该是平等对待,也应该是博爱的,不要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时也爱生物,那个时候已经有不能虐待小动物这一类的教育了。这是要“扩充国民的德量”,不要做一个狭隘的人,要有宽广的心胸。另外呢,”注意体育及军事上的知识以发挥尚武之精神”。那个时候不是觉得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吗?所以那个时候学校的宗旨叫“德、智、体、群”并重,中国旧的教育没有体育的,那时就开始注重体育。还有,“注意国民生活上的知识技能以养成独立自由之能力”。还有“关于历史地理科之材料,以有兴趣者为主”。还有“录古今名人之著作以养成文字之初基”。“各种文体略备使学生知道梗概,唯诏令、奏议二类非共和国所有”。过去给皇帝写朝臣的奏议现在都不用了,这一类文体国文课就不教了。它选的课文类似《古文观止》里的各种各样文体都有,有议论文、叙述文、描写和诗词都有,就是给皇帝上奏折这种文体不要了。它立场非常鲜明,我是共和国,我要培养的是共和国国民,不是王朝的臣民,整个教育的宗旨很明确。头课文的内容,我一看确实非常丰富。比如说所有的宗教都列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大体介绍,所有宗教的教义都是客观的叙述,它一点也没有偏向,没有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并且说明宗教信仰都应该是自由的。另外,诸子百家,老子的学说、孔子的主张、法家的主张等等,它也都有。


    按照不同的年级,课文深浅循序渐进。还介绍各个国家,不同的国家的政治历史。它特别提了美国、英国、瑞士,这些国家的国体是什么样的。讲得很到位并且是很简单,言简意赅。中国不是老是自以为是大国吗?中国人念念不忘自己是大国,所以它专门有这样几句话讲大国的:“所谓大国民者,非在领土之广大也、非在人数之众多也、非在服饰居处之奢侈也。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斯之为大国民。”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些理念来教育什么叫做大国民。底下还讲如何培养这样的大国民?就是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的培养。它的目的就是培养这样一种大国民。


    然后对于外国应该怎样对待?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是完全处于经常是被外国欺负的状态,大家都感觉到中国人是受屈辱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教科书提到怎样对待外国,它说:“应对不可以不谨,交易不可以不信,我以礼往,彼以礼来,既不容辱慢,又何必畏怖乎?”就说要诚信对待,彼此礼尚往来,我不容他来欺负我,不容他来辱慢我,那我又何必怕他?这完全是一种不亢不卑,平等对待外国的教育。你看他还有“对于外人或加以侮辱,或施以傲慢,于外人丝毫无损,特以野蛮示人耳。”这是1912年,在1900年义和团的事件之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它在小学课本里讲到对待外国人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态度。今天对我们仍然适用。


    最后,在六年级修身课的后半本专门有一个单元讲公民教育,公民给出的定义就是“享有公权利之国民”。公民的权利:自由平等选举从政,公民的义务:纳税守法服兵役受教育。还有地方自治、国家的组织、国家政体、立法司法。小学的六年级的后半本很完整地把公民和共和国的政体应该是什么样的给学生讲明白了。这是为了准备将来你以后参政的能力。这是民国元年的课本,说明我们过去并不是没有过这样现代化教育,如果一直延续这样的教育,一百年后就不会有人说我们现在国民素质太低了,不适合实行民主、不应该让他们选举等等,不至于说这样的话。


    最后我讲,教育最核心的是什么?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好公民,因为现在教师认为的好学生可能将来不一定是好公民。所以教师应该对好公民有正确的认识。另外,自己在精神上应该有独立感,就是你在教给学生的时候应该特别满腔热情想把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交流。有一个人告诉我有他有一个语文教师对他影响特别大,就是因为那个语文老师每次讲一首诗或是一篇课文的时候自己欣赏得不得了,然后就拿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种美。这样的教师是成功的教师。还有师道尊严在于以身作则,你拿自己的精神力量来感染学生。要是一个老师老让学生送礼,他就肯定没有师道尊严了,学生决对不会在心目中尊重这个老师。而且一些有钱的家长就很有可能把他当作自己家的一个仆人了,很可能就以这么一种态度对他。还有很重要的是不要说假话。考不及格也没关系,但这很难做到。


    最近我看到一个消息,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哪一个县我忘了,就是高考请了外地的监考老师,由于他们比较认真,把学生作弊的那些东西都给没收了,引起家长造反,把那些老师给揍了一顿。而家长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作弊是他们的权利,他说如果他们不作弊的话,他们就没有公平,所以为了要达到公平竞争他们必须作弊。这是什么逻辑!但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过去作弊是很不光彩的,我记得我们从前在学校的时候,如果哪一个学生被老师抓到作弊的话,他简直就抬不起头来,他整个学期都很难见人了。结果呢,现在作弊变成了有理,家长居然理直气壮地把老师揍一顿,说你老师居然不网开一面,应该让大家作弊,那么这样的考试还有什么价值?但是他们认为如果不作弊的话,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普通老百姓,那些官儿们不需要作弊,就已经通过其它的途径可以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所以整个这个社会根本不相信人可以通过诚实的劳动、真实的成绩来取得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如果人人都到了这样一个地步的话,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社会。


    所以我就觉得,你们诸位都是能够志愿地到农村去教学两年,有这样的心、这样的理想的青年,应该都是愿意为推动这个社会的改良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现在整个社会的趋势是很不好,但是我觉得还是事在人为,假如有更多的人愿意坚守一些其实很普通的原则,并不需要你特别大公无私,特别怎么理想主义,但是就是说做一个坚守某种底线,做一个诚实的人,然后把这个诚信能够传到下一代去,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还有一些希望吧。这个也算启蒙,就是说诚信本身也是一个启蒙。先讲到这吧。


    【提问互动】

    

    问:康德提出的人启蒙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精神性的,一个是制度性的,刚才您提到很多制度性影响启蒙如何实现的。制度性的缺陷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您最后又提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既然启蒙既依赖制度又依赖精神,在制度缺陷如此严重的中国,让老师去承担启蒙的重任,那么你还觉得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吗?是不是应该制度承担更多的责任?


    您刚又提到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好的公民,对人的启蒙与对公民的启蒙是矛盾的。您对于我们,作为政治老师对于人的启蒙和对于公民的启蒙,面临职业伦理的困境,您能给予我们什么建议?


    资老师答:首先,你提到了一个制度问题,这个制度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我自己也无力改变,但是在这个制度底下 ,每一个人有他不同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也充分利用空间做自己良心认为是对的事情,我想我们只能这样做,刚才你说的那个公民,我觉得党化教育本身就与公民教育相违背,如果你在做这种教育的时候,并不是在履行公民的职责,你只是在履行上级给你的命令就是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要不然你的职业也保不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一定的妥协。但是如果你心里经过启蒙的话,你就应该明白什么东西是你不得不敷衍的事情,什么事情是你应该大力热情去推动的事情,这是在于每一个人自己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我说的是这个,这个公民教育(启蒙)和对人的启蒙完全不矛盾,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社会全体人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对这个社会应该是有好处的。刚才你提到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一个问题的根本,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我只能这么跟你说。


    问:对外贸易大学马勇老师和普林斯顿大学老师也在谈论这个教育问题,他们谈到一个观点:在胡适的那个年代教育事业会发生争执,包括问题和主义之争。但是现在中国教育界有较为统一的节奏——就是建立在中国梦为框架下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到底是出在老师的身上?还是出在家庭身上?还是出现在社会思潮身上?您怎么看待现在的社会思潮对于教育的进一步跟进,动力的推动?


    资老师答:我是这样认为,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制度,刚性的制度之下你是无能为力的,你要想改变这个制度框架是无能为力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制度和文化——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互相之间是有互动的。长期在某一制度之下就会形成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或者一种思潮一种文化,然后这种文化再反过来又维护这个制度。所以中国人的不幸就在于常常在这种制度和文化之中的这个恶性循环里头,造成退化。但是要是你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说这个启蒙的重要性就是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用你自己微薄的力量抗争。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很多人的力量加起来就不微薄了,你就可以去冲破一点点。比如说,我说教师特别重要,你说那我没办法,我这个是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之下,我只能这样按照教学大纲去教,那当然是只能这样,但所有的课程并不见得都是政治教育,政治只是其中的一课,你必须按照这个东西去教。但是你比如你教历史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历史的真相,你自己先去学一些历史的真相,然后再来告诉学生历史的真相,这个你是可以做到的,这里头的余地非常之大。比如说你教语文,除了课本之外,语文老师都是有主动权,可以选一些其它的好的文章,你认为好的文章让学生去读的。我们从前在学校的时候,老师经常另外选一些文章,他欣赏什么文章就让你读什么文章,这个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你平常自己的言行经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可以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我们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思潮,在这样一个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老师跟胡适那个时代确实是不一样了。而且现在也不可能对教育进行公开的争论。 但是现在有一点我觉得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网络的平台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是在目前冲破官媒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我认为现在还不是说一点发言的空间都没有,或者说一点思考的可能性都没有,再加上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的情况,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外面,已经不可能封闭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每一个人自己就可以自己定位我能够做到什么。我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变成非常了不起的圣人,或者是当烈士,但是在你自己能够把握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做一些有益的事。我觉得完全怨环境,怨制度,怨思潮,怨别人就是没有用处,自己还是可以把握自己。


    问:资老师您好,我是学社会学的,我们社会学院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命题,就是说神死社会何以为?因为在以前的时候,在上帝存在的时候,靠着上帝的信仰生活在一起,在上帝完了之后有道德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但是刚才说到,这个社会已经不再,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通过诚信,通过人们的努力能够达到成功或者是怎么样的。我现在的问题很简单但是也有点抽象,就是当下这个社会到底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


    资老师答: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首先呢,因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觉得非要信仰一个神不可。过去中国人很多都不信神,但是还照样能够有一个道德框架,多少年来,有这个传统下来,什么事情是君子不为也,是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的,在这个过程里头也有新道德和旧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旧道德都破坏了,有人说五四运动把传统道德破坏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五四人那一代的传统一直到现在传下来,还是有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另外我觉得全世界,不管是什么信仰的民族,对于是非标准的看法都有共同的地方。举例说,我们认为是好人,这里有一些标准,你随便到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国家,从来都不认识的人,你说他们那个国家认为的好人和坏人难道跟我们完全相反?根本不是的,大家都还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可信的,这个人是比较有爱心的,这个人是慷慨的,这些都是共同的。要不然这些词怎的能互相翻译,我觉得不约而同的人对于这个是非善恶是会有一个标准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他也还是有这个同样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善恶标准。但是就是说你到了社会上为了功利的目的,为了生存,为了谋生,或者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常常需要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这个在别的国家也是有的,问题是哪个是占上风的。这个在你心目中哪个占上风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人的思想的钳制,一种是属于公权力,就是政府,比如说,书报检查,不许你说哪些话,中宣部经常发一个单子,这些话不许说,那些话不许说,这些是属于这一类的。还有一种是属于不可抗拒的社会思潮。比如说大家都改用第几代手机了,你这个手机没换代你就觉得挺丢份儿的,或者是怎么样的。特别是现在追逐名牌这种东西,有这个不可抗拒的非理性的力量,其实你要是想通了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这样的,这也是一种,但是这个思潮也是很厉害的,这是追逐时髦。所以我说启蒙的意思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理智和清醒的头脑来考虑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的冲动,是吧,利己不是罪恶,因为每个人都要先为自己考虑,但是你自己真的利益在什么地方,你也要考虑清楚,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损人利己,这是一个界限,你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你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你不要损人,这个损人的界限划在什么地方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真正的利益在什么地方,你真正需要什么,这也是很重要的。


    问:老师您好,我是13级的志愿者,然后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支教的对象应该是小学生,所以我想问一下,面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资老师答:我特别觉得,小学生一定要快乐,首先要让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每天都有点新鲜的事,另外就是说让他们有自尊。现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培养小孩的尊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能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要过早的培养他们的功利心。


    问:老师您好,您刚刚也提到了一个教育中非常严重的一个事情就是教育的不公平,那现在在很多基层由于条件的限制,比大城市或其他地方根本达不到平衡。我将来也会成为一名教师,现在是一名TFC的志愿者,我们这个项目也是想通过去农村支教来为教育事业做一些努力。老师,我还想知道,从一个更广的视角下,或者说从我们当前国情的角度来出发,我们这一代人还能为教育做什么事?可以朝什么方向努力?


    资老师答:我觉得你要是有志于教育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域,做一个好的老师,现在太少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为什么愿意到这来,是因为你们“为中国而教”这个项目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而且,你比如说,在贫困的偏远的农村特别缺少好的教师,那么,你要是说动员大量的优秀毕业生长期的到农村去支教,这个是不太现实的。但是现在轮流去我就觉得很好,这样的机制就很好。另外呢,你要长期呆在那个地方,你就要成为那里的一份子,你就不能超脱了,比如说那个地方很落后,你就要和那个落后的地方的规则同流合污,倒反而起不了改良的作用。你要是经常回来,还能接受外界的一些比较新鲜的东西然后再传去,可能更有效。这样的做法到底是两年还是三年,有人说第二年刚刚适应了就要回来了,也许三年会好一点,等等,这个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不断的轮流的制度很好。另外,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去一下农村,了解一下中国还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多体会一些民间疾苦,回来不管进到那个领域工作,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是说你光去牺牲,光去付出,实际上你得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轮流制度,可以做得越来越大。而且你回来以后,倒不在于你选择哪一种职业,无论你在那个领域里头,都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或者是更加广阔的胸怀来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在教育领域,现在是特别需要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