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中国而教”--记支教志愿者贺春丽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专电(记者庞元元、郭沛然)


    从小生活优越的她,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乖乖女。按照父母给她的规划,她本该继续读到博士,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在备考博士研究生的那年冬天,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考试,去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儿——支教。

        

    她叫贺春丽,今年27岁,201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为中国而教”项目,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今年8月,她结束了在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村小学的任教,又被派往北京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实验学校。

       

    “为中国而教”公益项目,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参加这个项目,将不会享受任何国家优惠政策。尽管如此,贺春丽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名,“我就是想趁着年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经过选拔,贺春丽和其他二十几名志愿者,进入最终培训,地点特意选在了相对艰苦的农村地区。在青龙县凉水河村小学支教,“住大通铺,蚊子特多,特别在山村里,床很潮,有虫子。怕得晚上睡不着觉,时刻担心虫子爬上身。”

        

    不是所有人都坚定地走到最后,同行的四个人全都选择了退出。尽管贺春丽经受住了考验,但现实的支教环境,还是让她感到“震惊”:“我原以为能用上自来水,但现实是,整个学校只有一个闸口出水。”

        

    支教的最初三个月,每日的早餐是酱油拌面条,午餐和晚餐大饼。贺春丽回忆道:“因为没有炒菜,干吃大饼的滋味可想而知,当时最盼望的就是饭桌上能出现咸菜。”

   

    同心小学地处北京东郊,靠近机场。校园里,伴着上空每隔五分钟一次的飞机轰鸣声,记者隐约能听到贺春丽在上课。“刚到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抬头看飞机,现在,只是在飞机轰鸣的时候,习惯性地抬高声调就好。”贺春丽说。

       

    一年多的支教生涯,贺春丽从没想过放弃。相反,她觉得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豁达。“我从没后悔过,跟小孩儿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在成长。这种人生经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特别宝贵。”

      

     据记者了解,目前,有近百名像贺春丽一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被输送到农村任教两年,促进当地的基础教育。“为中国而教”至今已招募了四批志愿者,共服务学生3000多人。

       

    教师节到了,贺春丽班上的孩子们利用午休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书写着教师节祝福:“我们想对您说:您辛苦了,长大后我们一定会回报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