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是由一张白纸开始的,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这张白纸的填充过程。孩子们极富创造力,总有一些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想法,于是就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了如心电图般波动不一的痕迹。

  班上有个孩子曾在作文中表达这样的疑问:荷花为什么是红色的而不是绿色的?荷叶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金色的?花蕊又为什么不能是它本身色彩以外的颜色呢?他的这些疑问,我一时难以解答。倘若回答这都是“造物主”的安排设计,恐又加深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我想,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利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和引导他,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探索无果,也可 以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下这些奇思妙想。在绘画时,完全可以不拘泥于特定画式,不管形状、无论色彩,任何东西都能存在。那一张张画布所呈现的,即是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的自己的世界。

  有时,孩子们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也会让我摸不着头脑。但我认为,这就是孩子独有的特性,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周遭事物的敏锐捕捉能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往往与自己年龄的增长不成正比。我不知道人们是该为这样的成长感到高兴,还是会有一些失落。但无论如何,孩子们这种可爱的想法是应该保留下来的。国画中的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与孩子们的这种原始探索思维是有共通之处的。二年级是孩子思维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我希望能通过国画,在这一时期给他们带来一些点拨与指引。

  我的专业是国画。一提到国画,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门高雅、意蕴深厚的传统绘画艺术。它的创作确实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绘画过程中对于内容的构思、画面的布局、甚至是一笔一墨的走向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常常提醒我们,画“国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并非儿戏。但我认为,就孩童绘画教育而言,国画的“创作”是可以“儿戏”的。此儿戏非彼儿戏,它更多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法与途径。还记得我的班上有位小朋友,或许是控制不好笔墨,也或许是总画不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画,于是自信心便受到打击。有天上课时他说,“老师,我不想画画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既然画得不快乐,那强求对他来说岂不是一种折磨?同时我也会告诉他,不要去和别的小朋友比较自己画得“好”与“不好”,不管如何用笔,也不论画出什么,只要能在绘画过程中找到快乐,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那这幅作品就应当是一幅“满意”的好画。我们班有13个小孩。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有无数的奇思妙想。很多时候,不仅是我在教们绘画,他们也在教我思考,给予了我很多新的启示。

  在一起画画时,我们总能忘记时间、忘却当下的烦恼,仿佛世界只剩下了快乐。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很想把他们的这些“存”下来,想要他们永远这样无忧无虑,自由快乐地成长。


宋词  


点击此处,查看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