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见的乡村教育

作者简介:魏倩文,为中国而教2015级志愿者,任教于贵州省威宁县牛棚镇红岩小学。此文是倩文老师在贵州志愿者2017年春季学期期中培训时的分享。


很感谢能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原本只是想呈现一些我经历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活点滴。一个是因为对“乡村教育”这个命题,没有过系统的观察研究,我的发言权实在很有限。另一原因是,我不习惯在别人面前下结论,给建议,归根究底是害怕说错,误导了别人。可是想了很久,想着既然自己已经决定做这次的分享了,那么我就应该给出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否成熟,是否正确。最重要的,如果我的分享能给仍然在支教这条路上走着的同伴们,提供多一种解决问题的角度,那么我想我的分享就是有意义的


我想先从当地的乡村教师说起。

随着离开的那个日期越来越近,我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感觉到一件事——如果说想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改变,只有当地老师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做到。而这一点,恰好是我这两年的时间里,做得最少的。近两年的时光,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生身上,其次花在和队友们相互鼓励相互交流上,最后的一小部分时间才是和我的“同事”——当地教师有所交集。而这种情况在我们支教者中应该很普遍。


不能说这种方式有什么错误,可是回想起来,如果我能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当地教师的需求,尽力邀请当地教师参与进我们的活动,很多问题可能多一种解决的可能。


支教以来,我觉得自己需要去关注我的学生,关注我的教学方式,至于关注当地教师?也会关注,但是关注到什么地步呢?值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吗?一年前的我答案可能仍是不置可否。可是现在,我会很肯定地说,“值得。”


会有这种感觉,有很多原因。


比较现实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志愿者支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提高成绩。因为考试是教学无法避免的一关。如果学生们总是不及格,班级排名总是靠后,那么且不论学生们是否会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为身为教师的自己,也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沮丧状态里。而应对分数,当地老师绝对比志愿者有经验,也有发言权得多。为什么?之后我的分享里会说明这一点。


除了“考试成绩”这一志愿者们的硬伤,志愿者们引以为长处的,在当地做的种种活动也有局限性。很少有活动能够在两年支教之后延续下去了,有些比较成功的,下一任志愿者会接任,可是极少有能让当地教师也采用和延续的活动。怎样才能设计出让当地老师也愿意接受的活动呢?我在后面也会说一点我的想法。


要解决我刚刚提出的两个难题,我认为首先应该看一下当地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我对此只限于日常的观察,我更希望以后能有对此有兴趣的志愿者,可以更进一步地研究。


支教者的“职业状态”就是备课,上课。对当地教师来说,职称、工资,调任(村小到镇小),绩效,上级常规检查,地方任务(留守儿童),挤在所有上课的间隙里。当然所有这些,都和学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主要看三部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奖励看及格和优秀,惩罚看低分。于是一切变得很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是分数。


那么学生分数是怎样的呢?


微信图片_20170526090223.jpg


看完表,大家应该了解一些当地教育的情况了。我带的一年级72个人,34个人没上过学前班。这意味着他们从来不知道字什么东西,上课是怎么回事。自从我带过一年级的语文,我就理解为什么低年级的语文分数普遍低得夸张了。因为的确存在学生“基础”这回事啊。


所以学生现状都这样了,老师怎么办呢?依平均水平来看,一个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达到60尽量超越80。我一度也痛苦地挣扎着想让我的大部分学生上60分,毕竟我们的常识里,“60分”意味着过关成功。


所以当地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变成了这样:“老师讲,学生听”“重点讲基础知识点”“反复写习题,考试”。“填鸭式”教学不是过时了吗?但是据我观察,这是保证分数最保险的方式。我所在的村小,不论教学成绩好坏,老师遵循的大致模式都是这个。


而为了保证以上教学模式能顺利开展,应对枯燥课堂所带来的纪律问题的方式就产生了,总结来所就是“威吓+鞭子”。效果也很明显,“简单有效”。


我曾经并不认可的那套教育模式,在乡村教育里有它无法辩驳的逻辑,顽强地存在着。


微信图片_20170526090557.jpg


现在回到我最开始说的第一个问题——当地教师对应对考试更有发言权?当然有,他们全部的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成效呢?当然是有的。至少在我所在的村小,不在少数的当地教师的教学成绩高于我们的志愿者。


撇开村小和镇小的学生基础差异问题,我观察,教学成绩好的当地老师大多具备以下能力:


1.能有“威信”让学生在40分钟里绝大部分时间听他讲课。


2.能找到考试重点。


3.让学生进行足够的练习。


那么志愿者们要面对的最难的问题就是:你能提供出什么方式,让分数更高呢?无法提高分数,甚至拖后腿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被当地接受的。


接着第二个问题:怎么做当地教师愿意延续的活动,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我们做活动很容易,可是做到有影响力的活动很难。有持续力,还被当地老师真正接纳的活动更难。可是这是可能实现的,至少当地教师是很乐于接受那些能提高成绩的“新点子”的。


同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一次一起抱怨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很差,有一个老师就很郑重地说,她知道一个很厉害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每次考试作文分数都很高,她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每天上课前,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讲自己上学路上发生的一件事情,然后全班同学帮他一起补充细节,把事情讲具体。这件事只花10分钟,但是坚持到六年级,他们班的作文水平就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班级。接着,她说,她也想尝试去做这件事。我听到这件事情很受触动。活动的操作性和有效性符合当地教师的需求了,自然就被接受了。


如果活动不能对提高分数有推动作用,那么至少是不能妨碍到日常的教学。回想一下当地教师的职业生存环境,我们会看到当地教师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的。如果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当地老师也很难有热情去做。作为志愿者当然可以利用优势去做当地老师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在这种课余的活动实践中,将当地老师也纳入计划当中,是很有好处的。


首先,在开展活动之前将当地教师的利益也考虑其中,当地教师会更有可能支持活动的开展。其次,当地老师比志愿者更了解当地的情况,我认识的许多老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很清楚的。无论志愿者打算在当地展开什么活动,如果能让当地教师作为“顾问”,一定能得到一些实用的建议。另外,当地教师对志愿者大都是热情的,平时多和当地教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聊一聊日常生活,了解总是相互发生的。


说了这么多让人头疼的“分数”问题,感觉还是挺有压力的。我就是那个把班级教得排名倒数的志愿者之一,可是我倒没有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没有意义。可能是因为作为志愿者我不在这套体制里面,我没有绩效、升职的压力,我能更轻松地看待分数。也可能是因为我看到过我的学生们真实的样子。


我接手的是一个一年级,72个人三十多个没上过学前班。我觉得我看到的应该是他们“原生态”的样子。


他们在我面前大声地笑过,生气地嚷嚷过,委屈地哭过。我很珍惜这些,因为我发现,高年级的家伙们,可能大部分时候都只会低头留一个发旋给你看。这些活蹦乱跳的一年级小学生,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那些沉默的六年级毕业生的呢?这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


言归正传,说一下我的班级。


有一段时间,我很怀疑带入情感地去教学是否可行。因为我们班主任叫不全班上学生名字,平均每天在我们班上两节半的课,我们班数学成绩照样全年级排名靠前。

但是回想起来,为了提高分数一遍遍发试卷讲练习的时光全部模糊不清了,记忆里最深刻的,都是我投入了情感,孩子们也投入了情感的那些事情。比如说故事课和表演课。


微信图片_20170526091043.jpg


讲故事,画画,演话剧。这些和考试,分数毫无关系。如果说最初还存着觉得这些能有助于语文学习之类的功利心理的话,进行过几次活动后,我发现当我放弃那些功利性的目标,我和学生们会更容易进入一种放松愉悦的氛围里。在这些活动中,我很少需要注意维持纪律,我给的限制也会很少,这种情况下我和学生们会用基本同步的专注投入进去。需要注明的是,我的这些活动都是在美术课和音乐课里开展的,我称之为活动课。


另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是,二年级上学期我们班第一次写看图写话,我想起高年级那些写作无能的悲惨例子时,心里很郑重地想,至少在他们第一次正儿八经写句子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能尽量感觉容易一点,对写句子这件事自信一点。


微信图片_20170526091046.jpg


于是我特地先讲了一个以前讲过好几遍的,结构很简单,句子很浅显的绘本故事,接着挑了故事里的两幅图片带他们画了画,然后再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替这两幅画配文字,当然最棒的作品能够被展览。我花了很多时间鼓励那些识字量小的学生尽可能把句子写清楚,尽可能地帮每个人解决写不出来的生字问题。然后我发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用超乎我预料的热情投入到这件事情里,就像是大家一起在做某个游戏。就连平时只能考十几分的学生,也会举手问我怎么拼写出他想用的那个词。也许他们最终只能写出一个囫囵的句子,可是他们专注的样子真的让我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


这样的开始也的确有一些作用,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挺喜欢写句子的,有些同学还会憧憬写故事。二年级我们班开始写日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他们在用有限的字句,努力表达一些真实的感受。这些真实是我在六年级的作文里很难看到的。


微信图片_20170526091058.jpg


今天,

放学的时候,

我一回家,

奶奶就叫我背妹妹。

我背着,背着,

妹妹醒了,

后来,

妹妹又睡着了。

(我觉得我的学生写的是一首儿童诗)


就是因为有过这样一些经历,我总是忍不住想,虽然当地老师常说“你们的方法很好,但只适合城里的孩子。”可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这些我和学生都曾沉浸其中的时光是发挥着作用的。和分数无关,和排名无关。


致志愿者们:


就像我们很难完全认可一些当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当地老师也会认为我们的很多做法实在很有风险。如果想开展长期、有持续性的,不至于在两年支教结束后,就随之中断的活动,实在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有更多志愿者愿意去挑战。

而对于菜鸟志愿者我的建议有以下几条:


1.读更多的教育类书籍。更多的理论永远不是枷锁,因为一旦实践起来,没有一条可以套用,但是等到自己反思,理论能给你方向。


2.做很多准备。再多准备可能都不够,因为一旦具体操作,永远都有欠缺,但是可以保证犯更少的错误。


3.珍惜并且记录每一次教学中的快乐。因为这种时候绝对稀少,却是你糟心的日常教学里不可缺少的动力。


最后,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