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学期初来乍到的没头没脑,到第二学期的各种探索,再到第三学期的去繁就减,我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四年级共有九十二个人,管理这样一个大班级,在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上会有些困难,但好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努力,做了很多尝试。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写字潦草、不认真,于是和大家组织了“汉字听写大赛”,采用小组积分制,全班同学其参与,大家热情都很高。
提升最快的是平时不喜欢做语文作业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原来觉得每天抄写生字很无聊,这样团队活动就提升了他们写字的兴趣,作业也干净整洁了许多。
但这样的活动还是无法照顾到班里一、二十个什么字都不会的学生,所以针对他们还是需要再去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在体育课上通过美术课来学习语文课
第二学期我们申请了“一公斤盒子”。利用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做手工、画水彩、制作个性信纸……并利用一两节体育课结合所学当天所学语文课文(如《画杨桃》)进行课内写生,让大家选择学校里的自己感兴趣实景实物进行写生,方法不限,但必须真实。
"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
实这样的写生课也是我当时备课时突发奇想的。
早上学的课文是《画杨桃》,但是我无法准备杨桃让学生在课堂上写生,一方面因为班级人多,另一方面是讲桌太矮,学生无法看到。于是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让大家来画一画呢?语文课结束,我便告诉大家下午体育课来上写生。
第一次写生时,经验较少,因此我只给大家简单明了地讲清楚要求,最基本的两个字就是:真实。
体育课只完成铅笔初稿,放学回家可以稍做细节修改,第二天下午利用美术课分小组进行水彩上色。
这样体育、语文和美术三种课相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画的垃圾筒栩栩如生,有的学生画的汽车位置和摆放与实景如出一辙,还有的学生画了学校里的一只流浪狗……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也提高了大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课外活动也不要“放过”
这学期,我组织一部分学生成立了诗歌背诵小组,让大家利用课外时间背诵感兴趣的诗词。有的学生一天就可以背诵好几首,自此能够明显得感觉到他们自信多了,在课堂上明显活跃了很多,本来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此外,也会给一些写字不好的同学写字帖任务,练习之后给写字好的同学评改。这样既提升了写字的工整度,也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还能提升大家的责任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提升孩子们的阅读量,我和孩子们一起申请了“学愿桥”公益阅读项目。但因时间关系,当时的图书角没有书架,于是我和学生们想了个法子,把做“一公斤盒子”时剩下的盒子拼接粘贴起来做了一个彩色的简易书架,放在两张拼起来的课桌上,靠在墙角,一个班级小小彩色书架就成了。
制作书架是利用学生中午吃完饭的中午完成的。虽然只叫了几个学生,但窗口和门口很多学生在围观。大家剪了彩纸做图书角的装饰,自己设计粘贴起来,使图书角更美丽。
图书角就安置在我们班级隔壁的一个空教室里,胶、剪刀、彩纸、篮筐都是一公斤盒子剩下的东西,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体会闲置物品再利用的价值。
图书角成立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家近的自愿留下来的同学给图书分类编号,分别放在不同颜色的书架隔层里,这样做下来感觉比申请来的现成书架好看又实用,且有意义,可以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图书管理的方法。
之后张贴图书角管理制度以及借阅制度,给三个图书管理员每个人一份。第二天中午利用自习时间班长和副班长在班里宣读了图书角借阅管理规则。
我们的图书角开张啦!
全班学生都很兴奋,但是问题很快就接踵而来——六十多本书根本不够九十多个学生借阅,于是考虑之后我在班上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级的图书角目前图书不够,如果你家里有好看的书想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就请把图书带过来捐献给我们班的图书角,写好自己名字,交给图书管理员登记。这样你就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你读书的快乐。”
接下来陆陆续续学生们一共拿来了三十多本图书,我又给学生买了一套,这样一来图书角的书就有将近一百多本啦!
学生们借阅的兴致很高,图书角的成立在我们班像是过年一样的大事,”学愿桥“的图书有很多是图文结合的绘本,故事新颖,比起学校的图书馆要有趣的多,于是好多同学就很兴奋地说这样我们就有自己的‘图书馆’啦,不用再去学校的图书馆挤了。
借阅时排队,选书,登记,签名,兴奋地抱着崭新的书跑回教室去读,这成了孩子们每周二中午最激动的事。
孩子们拿到新书会相互交流谁借的好看,看完会相互介绍推荐,这样子班级读书的氛围慢慢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从小养成了。
习惯的养成很难,但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这一点都很重要。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陪伴学生,但是在这期间老师给学生培养的好习惯却可以跟随学生一生,甚至受益终身。
或许我的尝试还远远不够,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得课堂会渐渐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孩子们和我也总会有所收获。
写在最后
两年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阅历、不同背景的我们聚在了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我们会有磕磕碰碰,但在遇事时也会一起面对,这就是我的队友。
我们一起玩、一起买菜、一起做饭、一起上下班、一起家访、一起聊学生……
转眼间,这样的小团队生活还有一个学期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酸甜苦辣,真的有些不舍。也许以后再也遇不到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惟愿大家不论何时,一切安好!
张晓燕,2014级志愿者老师,现任教于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小学。
本篇文章是张老师的的学期总结,记录了她在过去三个学期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