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巫库

(2013级项目成员,任教于贵州省剑河县平岑小学)


 

    去巫库,一个原因是一直惦记着小木屋,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探访,我的计划是争取在十一假期结束时探访完其他三所兄弟学校。


    下午搭乘主任去剑河县城的车子来到了柳川镇。小住一晚,稍作休息之后,第二天便启程巫库。从镇上去巫库小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从镇上坐船,到乃寿村下船,再步行约一个小时到达;另一种方式是直接乘坐私人的面包车到达。我们决定此行先坐船,出山的时候再乘车。


    旅途中始终是不会缺乏乐趣的。下午班船启航时,我们留在了船上,而迎接我们的两位巫库志愿者老师却被搁置在了岸上,关键是东西也全部都留在了船上。任凭我怎么喊船家要求停船,他只是说“超员了”,于是这艘略显破旧的班船缓缓地沿清水江一直开下去了。结果到达码头时,我们只好两个人把四个人的东西都运上了岸。还好,经过一番周折,落在后面的两位老师也成功地找到了一位好心苗家大哥,将他们免费送到了我们的汇合处。之后是步行进村。在刚好要走完一个水坑时,装菜的袋子破了,菜掉进了水坑里。我们开玩笑地说,今晚做饭不用洗菜了。说着,笑着,渴了就在路边喝点儿山泉水,时而抄一段小路,转眼就到达了目的地。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好多是由民族语言直接翻译成汉语而得来。“巫库”一词据说也是直接由苗语直译而来,在苗语中应该代表一种吉祥之意。巫库小学坐落在靠近村口的一个地方,距离村子的中心地带还有几分钟的路程。这里的地形高低起伏,周边围绕着村民错落有致的木质房屋。绕过一间小木屋,一个篮球场映入眼帘。两个篮球架看上去像是“久经考验”过的了:秃的,斜的,各种姿态。球场面积不大,不足两个木屋的地方,但此时还是有几个学生在这里玩耍。有人告诉我们说,平时课间操时,有一百多个学生要在这里活动,顿时我感觉它的承载力是多么的强。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以及食堂全部分布在两座木屋之中。教室呈各种位置的分布,门也很少是正南正北开的,有的甚至是嵌套在屋子里面。虽然每间教室都不算大,但布置得都比较精致。所有老师共用一间办公室,堆放的东西多了便略显拥挤。我们住在二楼的一间十余平米的房间,也是这里的老师特意挪出来的。房顶还钉着塑料布,听说是为了防水用的,因为下雨天还在漏雨。晚饭由几个志愿者老师共同完成。较长时间不下厨房了,手法难免有些生疏。但凭借着厨房齐全的设备,总体结果还是好的,五菜一粥,主食馒头,撑得有些人不得不中途休息。这顿饭也算是此次出山之后改善得十分成功的一次,赞一下。


    鸡鸣、狗叫、猪拱、马刨、蛐蛐的吵闹,和瀑布的流水声交汇在一起,简直就像是在演奏自然王国的“交响曲”,催促着人们赶快从睡梦中醒过来,参加到各种劳动中去。此时正值打谷子的季节,我沿小路向后山瀑布的方向走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沿途遇到了好几位的苗家大哥扛着扁担和绳索翻山去打谷子,有的女学生也加入到了这只收割大军。现在天气晴朗,十分有利于抢收谷子。村里的农民会联合起来,先集中收完一家,再去另一家,使每家的秋收都尽量不因为天气的原因而耽搁。看着那一条条扁担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个个担着满袋子谷子的身影,一步一步,踩着刚好放得下脚的台阶,艰难而又踏实地向上盘旋着,一直向前走着。人们都知道,那是养活他们的谷子,就像小木屋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一样,虽然不是十足的充沛,但缺少了哪一样,生活就不会是十足的状态。


    和小木屋仅一晚的邂逅,次日一大早我们便不得不离开,开启下一段旅程。坐在下山的面包车上,除了不停颠簸的旋律之外,一些画面也不时地出现在脑海中:操场还是那样的破旧;学生可利用的体育器材依旧那样的单一;由于整个学校仍旧没有一台投影仪,所以学生还很难享受到哪怕很简单的多媒体课程;在其他同学都在课堂上说着英语时,这里还仍然没有开设英语课……我们知道,这些都将持续并将长期持续下去,不会因为某个或某些人的到来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就如同这里的一处处美丽的风景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某次欣赏就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人们还是来过的,尽管很短暂,至少在这里坚持过。留下来的足迹,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体验,还应该有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一种希望。不求翻天覆地,但求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