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逃到“远方”,我却在支教中发现了“附近”

fc554a8373ba3569e6d808e9238d881c.png

渴望自由与“远方”的2023级志愿者教师熊韧凯,选择来昭通支教。


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收获了“附近”和“日常”。这让他从世界为何如此的恨之中得到解脱,也体验到一种具体真实的爱。


在这里,他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旷野”。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灵成长史,看看他如何与孤独和解,并看见自己、遇见爱与改变的——

33a15c148256ce74a38d38098b24b202.png

来到昭通之前,我对这里的唯一印象来自腰乐队和雷平阳。前者以晦涩、反主流的创作闻名,他们的歌有关牺牲的士兵、荒芜的公路和不可信赖的统计局。他们代表的是那些渴望逃离又被环境捆住手脚的人,“来自昭通”的标签,只是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文化话语体系里,为他们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忧郁感。后者的诗作才会真的提及昭通。那首《亲人》,曾出现在莫西子诗的歌里,出现在一位名校历史系教授的开学演讲里,却说的是那么小、那么具体的一个地方:

f00ddf76ff17634d76cd38b0ad47eedf.png


按那位名校教授的说法,这首诗的后半段是一种“反思”。他的发言是对那些日益自我和利己的青年人说的。

他说,在了解历史、见识世界之前,莫轻言只过好小日子就好,莫轻言远方的苦难与己无关。他说我们应该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悲悯。

过去的我是多么认同这种看法,并认为正因如此,我才做出了那些决定——与中学时保守势利的班主任作对,选择新闻作为大学的专业,不愿接受日益不自由的工作,想要去偏远的山区支教。

fe38c97f1e60c5a91490d3f8058e9724.png

群山之间的红石岩小学


后来我才明白,如果爱会变得狭隘、偏执,会将你从广阔的世界引向只关注自己和亲人;那么反过来,驱动你去探索、逃离的力量,也往往包含着恨。

支教第一年,带着对“远方”“崇高”的想象而来的我,最终收获的却是“附近”和“日常”。

这过程并不令我失望。恰恰相反,它将我从宏大缥缈的关怀,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体制、对庸常、对世界为何如此的恨之中解脱出来,让我体验到一种具体真实的爱——即使这种爱并不广博。

e1adc08da7354c4dc6c72f35485b04be.png

起初当然会孤独。


最近的乡镇都要三十分钟车程。江峡间的日出固然绚烂,可很难再让人感到第一次观赏时的惊艳。最令人心慌的不是前一两个月对城市生活的怀念,而是后来,对之前生活方式的逐渐遗忘。与支教同伴和当地教师或许能相处融洽,但毕竟学校偏远、人数不多,可供一起消遣的娱乐方式也有限,大家又来自不同背景、践行着不同的观念。


就连孩子,也远非如我想象那般天真无邪。调皮好动还是小事,当遇到二年级的男生就满口脏话、举止粗野,遇到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当堂吃掉本子并骂我“傻逼”,我难免在某些时刻失去沟通的意愿与信心。第一学期的一节体育课后,一位女生一边乱掷着运动器材,一边用嘲讽的语气给我起着各种绰号,最后摔门而去,留我一个人在器材室痛哭。


可这些,都不是孤独的本质。


孤独的本质,是那些帮助确认你之为你的因素消失了。在城市,通过标签、身份、表述和消费,自我确认唾手可得,虽然也正是它们带来了焦虑。可在这里,它们被陡然抽空——


作为老师,村民当然会尊重你,可当他们问及你的学历和现在这份志愿工作的收入,往往流露的不是敬佩,而是“看来大学毕业也赚不了多少钱”的感慨。我的工作履历在这里毫无用处,我自认为的“先进”理念,遇到对付不了的家长学生、教育观念传统的当地教师和现实又无奈的行政管理体系,只会让自己陷入一次次自我怀疑。


就连兴趣爱好,那些更“灵魂深处”的东西,也会在这里经受考验——音乐课上想教古典乐、传统乡谣,可孩子们只喜欢短视频神曲,这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孩子们的领悟力不够,还是所谓“高雅”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类似的,让全班学生看到睡着的 BBC 纪录片,当作礼物送出却又被退回的《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故事》,都在提醒我相同的问题。


efc706983aee811b62ab05f68e75277b.png

黄昏时刻的江峡


但这种孤独,又与我在大城市学习或工作时不同。


大城市的孤独是一只贪婪的巨兽。你给它喂食养料,期待它得到满足,可它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更多的信息,更高的平台,更刺激的娱乐,更新鲜的人际关系。你随时可以逃离,随时都在选择,但到了最后,总会发现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一边病态地渴望私有每段窗外的风景,一边主动或被动地踩下油门奔赴虚设的前途。失去感与未得感交织,这才是孤独真正的食物。


如项飙所言,人人都像蜂鸟,用力挥动翅膀,悬浮空中不看脚下,幸福永远寄托于未来。万物万象展之眼前,但“附近”已然消失,钟摆的一侧是个体化的自恋逼仄,另一侧是对飘渺远方的虚幻向往。


而支教时的孤独,是黄昏时散步走过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是在家访后走回学校的夜路上,与一只迷途的山羊面面相觑。是在被学生气哭之后,仍要默默收拾好器材室,想着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第二天怎么和她沟通。


当然也会有烦闷失眠的时刻。


下楼透气,冰凉夜色如纸般薄透,我感到沉重的思绪快要把这张纸揉皱、撕烂了。就在此时,抬眼一望。清冽的星光从苍穹的裂缝中射出,与此同时,也点亮了我的伤口。


这种孤独无可逃避,无可转移。因此,你只能去面对,面对真实的自己,也面对真实的他人与世界。

ba861a28365fb2ef908d5dd13ace786a.png

只有这样,你才会看见。


你会看见同事记得你爱吃的糖专门从乡镇买来,在你找不到合适教学方法的时候悄悄提示你一把。你会看见学生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帮孩子辅导作业,但每次去家访时都往你手里塞上满满一把枇杷和李子。


你会看见学生既不缺乏想象力,也不缺乏表达欲,只是异域名家的作品离他们的生活和阅读能力太远。找到合适的工具,比如,一位朋友送我的益智桌游,就能撬开他们心与口的大门,在村口小卖部的门前天马行空数个小时。


你会看见他们哼唱的短视频歌曲,不仅不是下里巴人之作,恰恰相反,那是对某种人生经验的深刻写照,关于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兄姐,以及他们可能的未来。


你会看见不必通晓音乐史,也不需要细究每首歌的文本意义和时代性,他们拨动尤克里里的琴弦、学会弹唱几首儿歌就能感受到快乐,并把快乐传递给我。


你会看见那位把我气哭的女生,也并非无法交流。她只是在几个弟弟中长大,父母又常不在身边,只会用错误的方式争取关注。她的环境也教育她,袒露脆弱与温柔待人是弱者的行为。我轻声细语地和她说话,最初得到的回应是“老师,你说话好像女生”。但当这样的尝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她终于在一次犯错后见我难受主动向我道歉,终于学会了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能不能教教我”而不是“作业我不想写了,我回去就把它撕掉”。


某个周五陪他们放学回家,她问我的生日,我只含糊说了五月。五一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我便从她手中收到了这幅画:


9e77d1d3f4e262381194cdb078856d8c.png


正是在这些时刻爱冲垮了孤独感。这种爱可能只关乎两个班的三十个孩子,他们不是概念化的“乡村学生”,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的可爱、调皮、顽劣,他们如何受环境影响又如何生长出自己的个性,与每个孩子都一样,却又因是自己的学生,每个都显得那么独特。


与此同时,我也在接受与这种爱必相伴随的琐碎。起初我对他们温和,努力做到想象中,我渴望又不曾遇到的师者形象。但这是一厢情愿。当课堂纪律涣散时,我不得不承受缺乏权威感的后果。我逐渐明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的种种行为当然不是因为“坏”,而是在强调传统男性气质、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都常常包含暴力的环境中,他们耳濡目染学习到的观念。他们也因此可能最终长成这种环境里大人的模样。想要改变这些,固然不能成为原有体制的同谋,但书生意气也只会更加碰壁。


我逐渐明白,真实的“爱”,一定是像“亲人”一样,建立在朝夕相处、深刻了解之上,哪怕这过程中也必定包含无数的委屈、心酸与挫败。


此时再看那片江峡,初遇时的惊艳、感到无法逃离时的厌烦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熟悉的安定感。它不是为谁而设的摄影素材、也不是为了困住谁才生得崎岖险峻。它只是在那里,无论你如何,太阳依旧从中升起。


此时再看自己,你也会更加了解你,那个只能由经验和感受,而非名词和形容词定义的你。你也更清楚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但它们并不导向野心、傲气、焦虑和无力。它们只是像那片江峡,构成了你生命无可磨灭、与之共处的一部分。

1098a4c9a1ac2ed15df4912b6ac27e5e.png

今年清明假期,我坐着支教同事的摩托车去了相邻的贵州。我在城市长大,此前从未在乡野的道路上如此长距离跋涉。在山村里待了大半年,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心中的地理图景竟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偶尔经过的繁华城市不再是“中心”,过去那些其中让我好奇的,深不可测或高不可攀的,也不再神秘。它变得更接近于它本初的定义——居于大地上的祖辈们为了生计旅行、迁徙,在道路的交叉口建立起一个个落脚和中转的集镇。只是欲望和创造力在这里世代自我繁衍,让它变得宏伟,但也少不了臃肿和矫饰;不同来历的行人在这里相遇、贸易,掌握新知了解世界之广阔,却最终要踏上各自的旅程。


广袤的乡村也不再是“边缘”。它才是我们每个人的起始点:从大自然美丽的虚空中诞生,命运赋予你紧密安全但又时常束缚的原生人际关系,痛苦和疲惫大多停留在生理层面,但也正因如此,快乐和满足来得更加容易。一顿大锅烧制的宴席足以回味两天;亲密不需要用立场、身份、仪式或语言来建立和确认,而只在于一起在树上摘过桃,一起在江中游过泳。


40ebb17e54b01b1631005a0ee054f980.png


想必你也读出来了,我不只在说地理意义上的视角转变,也在说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成长史。


当你在欲望、观念、渴望认同与自我创造的歧途中感到迷失和孤独,或许你需要的不是前往或建造一座更伟大的城市。因为当你已经迷失时,它只会带来更多欲念和观点,从而带来更多封闭和失语。


或许你需要的是找回一片旷野。


大音希声,在星辰之下、山河之间,一言不发,你也能听见自己。然后转身去陪伴那些与你的生命捆绑在一起的人。

ee2c34bdd351a4f7d89605e4a278524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