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村工作四年多了。前几年总在跟孩子们说“要走出去”, 希望以此来帮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但这种想法在一次培训中得 到了改观。前年暑假,我跟随为中国而教去了云南进行自然教育 培训。其实那里的风景与我工作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每 年暑假都有许多城里孩子专程来这体验乡村生活,我颇感意外。 课堂上,有个词语让我印象深刻——文化自信。我开始反思:学 习的意义仅仅是“走出去”是不是太狭隘了?我们在拿城市和乡 村做对比的时候,总在强调外面的高楼大厦的环境,自由开放的 氛围,从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是否因此忽视了我们的青山绿水、 朴实自然,也足以让我们因为来自乡村而骄傲?
从那之后,“走出去”慢慢消失在了我的课堂。我更想告诉 孩子们,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在乡村,并不丢人。我们也有自己的精气神。
该去哪里寻找这点精气神呢?
恰巧,我无意中看到了纪录片《我叫刘小样》,这给了我很 大的震撼。尤其是她面对采访时说的那句“我宁可痛苦,不要麻 木”,成为我近期很多次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力量。纪录片是21 年前拍摄的了,21年前就有人关注到了农村女性的内心需求。 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美丽的乡村,有一群伟大而平凡的女性, 我们值得为她们发声。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们说了,彼时他们刚上初三。几个认 真的女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们在周记里开始发表对“女性” 这重身份的看法。我看到了“我们要独立”、“要有自己的职业”、 “男女应该平等”诸如此类的话。我总觉得不够,这样的话谁都 会说,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女性的生命价值理解得更深入呢?于 是,我带着她们走进身边的女性,一个个去采访聊天。我让孩子 们倾听她们的成长故事,跟他们强调:“我们要做讲故事的人, 而不是讲大道理的人。
我一直忘不了那个冬日的下午,我和几个孩子一起去学生家里采访他妈妈。我是带 着好奇的心态去拜访的——在这个教育内卷严重的时代,她的小孩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聪明、有主见、成绩出类拔萃。采访的过程都是孩子们在和阿姨沟通交流,我在旁边静 静地听着。她实在不符合我这个年龄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远嫁到此,从一个乡村到了另 一个乡村,丈夫至今在外打工,她和婆婆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听起来是多么辛苦,可是 她脸上的笑容却又如此真实。我忍不住开口:“您会不会觉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我 已经忘记她具体说什么了,但我记得她一直笑着,灿烂极了。那一刻我和孩子们才慢慢 发现:我们身边的乡村女性,她们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耕耘着田野的土地,守护着乡村的温馨。她们文化水平有限,社会地位不高,也并不符合“关注自我”的标准,但她们 的幸福如此真实动人。有位孩子在周记中写道:“她用思想和智慧战胜了社会进展的步 伐。”掷地有声。
这半年来,我和一群乡村孩子共同编辑了以乡村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书籍。 我们收录了二十余篇来自乡村的女性故事,展现了她们的生活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 们深深感受到了乡村生活中蕴含的珍贵和真实,也体会到了小人物的伟大与坚韧。这本 书,是我们对她们的致敬,更是我们对乡村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考虑到孩子们写作水平的差异性,我不断鼓励他们多种形式的表达。因此,除了生 活随笔、人物专访,我们还收录了一些孩子们准备的插画、照片以及关于母亲——这个 特别的“她”的十个问题。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小小的感动,一个平凡生活的写照。
至于书名,原本拟定的“她时代”,总觉得不够恰当。仅仅关注乡村女性实在支撑 不起来“时代”二字。在书籍的校阅版出来时,妈妈的朋友谈到了“山里的月亮”。他说: “古今许多诗文常用月亮比喻女人,温柔可亲。”我当时觉得妙极了。月亮无言又柔情, 伴着大山里忙忙碌碌了一天的人们的孤独;月亮不与日争辉,只在黑夜里帮人们照亮前 路。心有明月,夜路漫漫,亦可无惧前行。
最后,我要由衷感谢那些来自乡村的女性,感谢她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暖与感 动。也正是她们的勤劳、坚韧,给了我坚守乡村的力量。我想,未来我和我的孩子们在 远行的路上,总会想起这大山里的月亮,自己的根。
最后,愿这本书带给您温暖和感动,愿您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