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的种子》是我喜欢的绘本之一,以本、静与安三个小和尚为叙述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三个小和尚每人都从老师父那儿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种子。
本想第一个种出来,于是就将种子埋在了冬天的雪地里,苦苦等待却不见花开;静挑选了最好的金花盆,给种子用了最好的药水和花土,细心呵护,不久金花盆里就长出了幼苗,可最后幼苗因为生长环境不适死掉了。
而安,只是将种子放在胸前布兜里,继续买东西、扫雪、挑水、上课、做斋饭,有时还会悠然地散个步。等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安在池塘一角种下了那颗莲花种子。
在某个盛夏的清晨,安种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只有安种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我们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地培育我们所得到的莲花种子,着急看到花开,大自然的规律好似常常被我们忘记。
就像在培养儿童绘画能力时,我们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创造绘画条件,当孩子的作品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就想引导一下孩子,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忽略儿童绘画的规律。
当所有的绘画作品,山是一样的山,房子是一样的房子,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这个我不会画,我画不像,你帮我画。”
此时,“像”成为他们心中好作品的标准。
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绘画心理特征。只要孩子的绘画里有思考的痕迹,有感受的呈现,有情感的表达,那么它就是一幅有意义的作品。虽然有时画面很简单,但在用简单的线条描绘的过程中,他内心已经把这个完整的故事讲述出来了。
我们曾经上过的一节关于恐龙的主题课,首先我借助图片分析了多种恐龙的样貌、形态特征,随后一起尝试用所熟悉的形状提炼概括恐龙的形象,接着再和他们联想了一些具体的场景做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构思后就开始动手绘画。
绘画完成后,我们在一起交流。其中有一幅作品,初看并不起眼,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但是这些简单的线条,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三只特征鲜明的恐龙形象,在他分享了自己画里的故事后,我们才领悟到画面的内容和布局都另有深意。
“这幅画讲了一只甲龙被霸王龙追杀,甲龙为了保护它的孩子,就引开了霸王龙,后来这只甲龙再也没有回来。”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孩子们都发出了“哇”的一声赞叹,并有几个小朋友带头鼓起了掌。这幅画已经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了,而是一幅有主题、有思考、有感受的作品。
在我们的作品回顾课上,他告诉我其实这个故事还没讲完,“甲龙的孩子被路过的另一只甲龙看见了,这只好心的甲龙将小甲龙抚养长大了”,于是他的世界有了续集。
遵循儿童绘画发展规律,该导时导,该教时教,才是适宜“千年莲花种子”生长的环境。
有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学习美术并不是为了把所有孩子都培养为画家,而是将绘画作为一种手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孩子多一个看世界的方式,让内心更丰富一点,多一点表达的出口。
他们喜欢在画画的时候编造着自己笔下画面中的故事,也乐于在绘画完成以后向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则乐于听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画里的故事。
遇到不敢动笔的同学,他们会和我一起鼓励同伴勇敢尝试。自由而放松的环境已经让小朋友养成了主动分享作品的习惯,她们乐于分享,乐于倾听。
“老师老师,你看,这些都是我通过剪刀联想到的,有的是模仿海龙,有的是模仿大王乌贼,有的是模仿鸭嘴兽,还有模仿渡渡鸟的,剩下的都是用电影形象改编的。”
“老师你看,有一天一只蚂蚁发现了一块大西瓜,于是他就叫他的同伴来吃,可是过了一会,有另一对蚂蚁也发现了这块西瓜,所以他们打起来啦!”
......
时光匆匆,站在两年后的今天,回望过去孩子们绘制的每一幅画作,稚嫩的线条、生动的形象、天真的想法、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依旧让我无比动容。每张画的创作过程至今记忆犹新,每一次作品交流的场景也依然历历在目。
很感激能有这次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绘画世界魅力的机会,也正因为绘画,让我走入了孩子们的世界,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一幅幅作品,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也很高兴有机会以作品集的方式将孩子们的画作展示出来,为孩子的天马行空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将记忆定格。在未来,我们或许会一遍一遍地翻看这本作品集,幸福地回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我们都将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查看作品集请点击“阅读原文”)
祝愿我的孩子们,一切安好。
周璇